專案中心/花蓮報導
火車穿越花東縱谷,奔馳在綠色田野間,緩緩駛進豐田車站。鐵道旁有一間特別的日式小屋叫「五味屋」,經常可見孩子們忙進忙出,村裡的人都稱它「囝仔人ㄟ店」。
飾品、文具、家電,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這不是一間單純的二手商店,「五味屋」架上所有的商品,都來自於各界的捐贈物資。「頭家」則是一群當地的孩子們,大家習慣叫他們小老闆,他們辛勤工作賺到的,不是白花花的鈔票,而是「點數」。開店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如同店名「五味屋」一樣,希望孩子可以透過買賣,學習人際互動、應對進退,嚐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鹹。
從整理物資、分類、標價、上架到銷售,孩子們工作起來有模有樣,而這些物資裡,也有他們的想要的物品,更藏著他們小小的願望,用他們努力工作存到的「點數」,來兌換這些夢想。包括自己想要的行李箱、要送給媽媽當作生日禮物的皮包、還有要送給阿嬤的優格機,也有孩子要換一趟出國機會。這些願望都需要他們工作好幾個月才能集到足夠的「點數」,「五味屋」創辦人也會用「打折」來鼓勵孩子去照顧家人。
五味屋創辦人顧瑜君老師表示,2008年之前,「五味屋」所在的這個房子閒置即將被拆除,我們就將這裡保存下來,作為一個青少年兒童的據點,讓高風險家庭的孩子,課後有一個地方可以去,將已擁有七年跳蚤市場經驗的青少年服務隊在此落腳,並成為一個兒童青少的輔導基地。
長期參與豐田地區社區發展的東華大學教授顧瑜君,看到社區裡的孩子,存在不少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問題,曾經有經營跳蚤市場經驗的她,和居民一起努力,把面臨拆遷的百年日式穀倉搶救下來,搖身一變成為二手小舖,讓孩子們利用假日參與經營,來挖寶的人很多,也有人遠道而來,親自搬運物資前來捐贈。
除了寒暑假之外,年前大掃除時也會收到一箱一箱的全新二手物資,孩子們也很享受開箱整理的驚喜與樂趣。捐贈物資的民眾也肯定「五味屋」的立意,除了舊物交換的環保、惜物目的之外 還能幫助當地孩童,很高興看到東西能被再度被利用,孩子也能藉此得到陪伴、有所收獲與成長。
不走傳統「我幫你」的救濟模式,而是孩子有付出才給予。以「五味屋」為起點,如今在社區已經延伸出八個據點,村落就像一間大教室,成了孩子多元學習的場域,而陪伴他們的,是一群來自全台的愛心志工,有各自專長,教孩子烹飪、寫書法,或是將二手物資再利用,賦予新生命。不企圖改變這群孩子,而是為他們創造機會。
五味屋老師蔣樹人分析,這邊的小朋友跟市區孩子的生活樣態不太一樣,所以他們欠缺的其實不是我們預想的物資或資源,他們缺的是陪伴,是一個完整的家庭結構。老師、志工們扮演的角色,除了輔導之外,更多的是陪伴,與其說孩子從他們身上收穫什麼,不如說這群可愛又窩心的「五味屋」孩子,融化了志工的心。五味屋志工練蕙潔分享,一開始到秘密基地,就感受到這些孩子的單純、熱情跟樸實,會讓人想要繼續留在來這邊服務。
除了經營二手商店之外,「五味屋」也會與當地農人合作,讓孩子們體驗農務,種植稻米、洛神、芋頭等作物,收成後分享給捐贈者,讓孩子們有機會探索外面的世界。顧瑜君認為,讓孩子接近農業,向土地學習,希望農村的孩子,都能夠把農業的生活形態跟價值,當作一種很重要的人生學習。她補充,五味屋裡大部分的孩子有在校成績並不是特別優異,所以更希望他們能有有不同型態的學習,去體驗不同的人生。包括移居花蓮的年輕人辦的市集擺攤,或是大學生的獨木舟建造,都有孩子們的心血與參與。哪裡有學習,哪裡就是教室,讓孩子的學習不限於教室及課本。
隨著國內外參訪團體愈來愈多,這群孩子在「五味屋」的陪伴與支持下,學得努力與付出,更樂於分享和交流。原本別人眼中弱勢的孩子,在「五味屋」中靠努力獲得能量、用態度換得夢想,以自己的力量改寫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