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獨家/別怪螞蟻人!「這體質」天生愛甜食 1招終極解決

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健康意識抬頭,民眾逐漸熟悉糖(添加糖)對健康的危害。(圖/pixabay)

▲健康意識抬頭,民眾逐漸熟悉糖(添加糖)對健康的危害。(圖/pixabay)

健康意識抬頭,民眾逐漸熟悉糖(添加糖)對健康的危害。針對有些人喜歡甜食,有些人則天生不愛甜食,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人對甜食的態度會差距如此之大,與其基因有關。科學家發現,甜食愛好者和甜食絕緣體之間的差異,可能是多巴胺相關基因「DRD2」有關,此外,長期健康飲食也能讓人對糖的需求減少。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接受《三立新聞網》採訪時表示,科學家發現,甜食愛好者和甜食絕緣體之間的差異,很可能是受多巴胺相關基因的影響。多巴胺是讓人愉悅的神經遞質,負責啟動大腦的獎勵機制。當人吃下甜食,大腦會釋放大量多巴胺,讓人瞬間感覺幸福爆棚。但並非每個人對糖的反應都一樣,這與DRD2基因有關

他表示,研究發現,DRD2基因負責調節多巴胺受體功能。有TaqIA A1等位基因或C957T CC的人,多巴胺受體密度可能比較低,需要更多糖來刺激多巴胺,才能滿足。這解釋了為何有些人對甜食毫無抵抗力。

張家銘並說明,有些人則對甜食沒興趣,甚至討厭甜食。這些人的DRD2 基因可能攜帶TaqIA A2等位基因,讓其大腦多巴胺受體密度更高。他們的快樂閾值更低,不需要糖就能感覺到幸福。

值得注意的是,長期健康飲食能讓大腦對糖的需求更少。他表示,這些「甜食佛系人」通常對甜點提不起興趣,甚至連喝汽水都嫌太甜。

科學家提出「惡性循環模型」來解釋甜癮。當人攝取大量糖分時,會刺激多巴胺的釋放,帶來短暫的快樂感。但若糖吃多了,大腦的多巴胺受體會變得疲勞,敏感度降低,使人需要更多糖,才能再次感覺快樂。攜帶高風險基因(如TaqIA A1)的人,此種惡性循環更加明顯,他們對甜食的需求不只強烈,還會陷入嚴重的「糖瘾」陷阱。

張家銘表示,甜食的快樂短暫,但會長遠地影響健康。研究顯示,甜食偏好與一些基因變異(如 C957T 和 TaqIA)相關,這些變異可能增加下列健康風險:

1. 高血脂:愛糖的人更易出現三酸甘油酯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2. 胰島素抵抗:長期吃糖會降低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進而增加糖尿病的風險。

3. 大腦損傷:高糖飲食可能影響記憶力,甚至導致神經炎症,加速大腦老化。

他表示,雖然基因決定了人對甜食的偏好,但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幫助人平衡這種天生的傾向。減少糖攝入是一個好開始,可以讓多巴胺系統逐漸恢復敏感度。運動是另一個天然的快樂來源,能幫助大家不用依賴甜食也能感覺幸福。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搶先看/114年學測「社會科」解答曝光!補教名師當場解給你看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