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CTWANT
▲掛號費取消上限之後,許多醫療院所紛紛調整費用,民眾荷包恐怕又要縮水了。(圖/報系資料照)
衛福部在2024年3月4日取消醫療院所掛號費上限,民間監督健保聯盟批評「無能又無為」,民眾憂未來「沒錢不能生病!」而40年老藥百憂解則在2024年11月退出台灣,揭露近年原廠藥出走的窘境。專家告訴CTWANT,受到藥價影響,近10年來已有13款原廠藥陸續選擇放棄台灣市場,將讓缺藥問題更惡化。
衛福部取消上限隔天,台中榮總立即公告3月13日調漲急診掛號費,從270元漲為300元,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也宣布在4月1日調漲急診掛號費,同樣也從270元漲為300元。
其實新冠疫情過後,掛號費就已漲一波。據六都衛生局資料,2023年六都高達475家醫療院所掛號費調漲,家數為歷年最多;2024年至2月中旬,六都又有322家調漲,其中9成以上都是診所,調整後平均費用落在170元至500元間。其中掛號費最高的是禾馨的特約門診掛號費2500元,除了可指定醫師、協助預約、還有專屬停車位。
一名不願具名的自行開業小兒科醫師透露,疫情趨緩後各醫療院所人滿為患,
「診所每天患者多出2~3成,但受限健保總額支付制度,看診人數愈多,反而會稀釋健保點值,診所收入反而變少,現在人事成本、物價都上漲,診所2023年起就在虧本營運,所以今年初就決定調高掛號費來補貼。」
醫師沈政男指出,醫界不少人士受不了健保給付太低,而掛號費正好是一個彌補收入的方法,於是才拿掉上限。這樣一來,掛號費就跟藥價差一樣,成了醫界彌補健保給付不足的額外收入了。
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認為,若掛號費金額過低,不符合現今成本,可適度調整,而非全盤廢除;若認為地方主管機的備查程序過當,應令其改善調整,而非取消備查制度,形同犧牲民眾權益。
▲藥價不斷被砍,讓許多原廠藥紛紛選擇退出台灣市場,未來民眾恐怕要習慣使用學名藥的日子。(示意圖/趙世勳攝)
健保藥價一砍再砍也讓原廠藥路續出走,「近10年來陸續退出台灣市場的原廠藥將近達13款!」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台北予志藥局執業藥師王明媛說,包括必克喘乾粉吸入劑、可滅喘都保定量粉狀吸入劑、恩特來、普心寧、捷賜瑞、百憂解、及通安、安普諾維、貝特舒眼用懸浮液、愛敏定點眼液、立敏停點眼液、利視即樂點眼液、諾億亞膜衣錠,都已陸續停止供貨。
其中「Aprovel安普諾維膜衣錠150毫克」台灣一年使用2000萬顆、「捷賜瑞錠10公絲」及「普心寧持續性藥效錠10公絲」一年用量也達430萬顆。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參議戴雪詠表示,隨著藥品專利到期,學名藥逐漸取而代之成為主流,這是國際市場的常態做法。以百憂解為例,目前市面上已經有相當多同品質的國內學名藥,且其市占率達到85%,說明臨床醫師與患者對學名藥的接受度相當高。
王明媛也認同,她表示美國、日本等國的學名藥涵蓋率皆達7~9成以上;發展學名藥可強化藥品供應的韌性,使藥品供應不間斷。而根據食藥署資料,目前台灣學名藥涵蓋率約84.14%,由此也可見政府推廣學名藥的決心。
「原廠藥」指的是藥廠經過長期研發與臨床實驗、取得專利之藥品,在專利保護期內,只有該藥廠可以生產。「學名藥」則是指待專利期過後,其他藥廠透過證明品質與療效相當下所生產的同成分、同劑量及同劑型之藥品,即常聽到的「三同藥品」,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
家醫科醫師簡志龍則不認同學名藥,「如果將原廠藥換成最便宜的學名藥,那醫院或藥局就有暴利,倒楣的則是患者。」一位不願具名的內科醫師表示,政府發展學名藥的決心有目共睹,與其消極抱怨藥價,不如轉而研究各家學名藥的療效,如此才能幫助患者控制好疾病,不受原廠藥出走的影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