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永續新聞網/從羊駝纖維到植物皮革:探索可持續面料的多元選擇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圖、文/永續新聞網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論是穿著的衣服、蓋著的被子還是坐著的沙發,很多紡織品實際上是由塑料製成的。然而,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這些合成纖維紡織品的環境問題愈發明顯,引發了對天然可持續面料的重新認識和需求,全球綠色革命正在悄然興起。

可持續面料成為解決紡織行業環境問題的關鍵,通過天然材料與循環技術推動行業轉型,助力全球綠色革命。(圖/永續新聞網提供)

▲可持續面料成為解決紡織行業環境問題的關鍵,通過天然材料與循環技術推動行業轉型,助力全球綠色革命。(圖/永續新聞網提供)

尼龍、聚酯纖維和超細纖維等合成材料雖然以其耐用性和經濟性受到市場歡迎,但它們的生產和使用正在對地球造成沉重的環境負擔。這些材料的主要原料來自石化燃料,從原料提取到生產加工,再到最終的廢棄處置,都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同時,它們還會釋放微塑料污染水體,並在使用過程中帶來有害染料和化學氣體,影響家庭環境健康。

「在1960年代,自然纖維佔據了服裝與家用紡織品的80%。然而,今天,合成纖維已佔市場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變化。」阿巴拉契亞齒輪公司(Appalachian Gear Company)聯合創始人約翰·蓋奇(John Gage)表示。

隨著塑料紡織品問題的日益突出,越來越多的企業、環保組織以及消費者開始尋找替代方案。可持續面料,作為環境友好型紡織品的代表,逐漸成為紡織行業的發展焦點。

可持續面料:解決紡織行業環境問題的關鍵

「幾乎每個家庭和日常場景都需要使用到紡織品,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將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放在這一領域的原因,」Cariloha產品運營副總裁亞倫·霍布森(Aaron Hobson)解釋道。「選擇可持續的家居產品,不僅能有效減少碳足跡,還能避免資源浪費,減輕紡織行業對地球的負面影響。」

可持續面料是指以天然原材料製成的紡織品,具有可生物降解性、可回收性,並且生產過程遵循嚴格的環保和社會責任標準。例如,通過了OEKO-Tex 100和全球有機紡織標準(GOTS)認證的產品被認為更加環保。此外,這些面料的生產過程還倡導再生農業、良好的動物福利和公平的勞動條件。

「選購可持續面料時,消費者應重點關注產品標籤上的第三方認證,這是評估其環保屬性的重要依據。」蓋奇補充道。

探索可持續面料的多元選擇

羊駝纖維:高性能與環保並存羊駝原產於南美洲高海拔地區,其毛絨輕便、透氣、吸濕且保暖,是製作毯子和衣物的理想材料。羊駝纖維的採集過程不會傷害動物,且可完全生物降解,是可再生的環保資源。

蓋奇表示:「我們公司選擇羊駝纖維來製作戶外探險服飾,因為它具有良好的耐用性和舒適性,並能在嚴苛環境下保持功能性。」

美利奴羊毛:柔軟舒適的首選材料

羊毛具有調節體溫的特性,能在寒冷時保暖,在炎熱時降溫。特別是美利奴羊毛,其纖維更加細膩柔軟,適合用於床上用品和家具布料。選購羊毛產品時,消費者應選擇支持再生農業和動物福利的品牌。

有機麻、黃麻與亞麻:可持續的天然選擇

麻是一種快速生長的作物,耐旱且對化學肥料和農藥需求極低。其纖維堅韌耐用,廣泛應用於窗簾、床上用品和地毯等家居產品。亞麻因其柔韌性則更適合製作衣物和窗簾。

竹纖維與粘膠纖維:快速再生的明星材料

竹子因其快速生長且低資源需求而備受推崇,但部分竹纖維的生產過程可能涉及高耗能和環境破壞。因此,消費者應選擇通過可持續認證的竹纖維產品,如Cariloha的竹床上用品。

植物皮革:綠色替代品的崛起

植物皮革由菠蘿葉、仙人掌等植物製成,是對傳統動物皮革及塑料皮革的可持續替代方案,適用於手袋、衣物及家居布料等多種產品。

再生材料:垃圾的變廢為寶

利用舊紡織品或廢棄塑料製作的新型面料,不僅減少了垃圾填埋,還有效降低了資源浪費。這些產品包括由海灘清理所得塑料製成的衣物和窗簾等,展現了資源循環利用的創新潛力。

推動行業轉型,實現可持續未來

隨著可持續面料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積極採取行動推動行業變革。Cariloha等公司已經推出了舊面料回收站,鼓勵消費者參與紡織品的循環利用。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創新的可持續產品幫助更多人過上健康、舒適且環保的生活,」霍布森強調道。

未來,隨著可持續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可持續面料有望成為紡織行業的主流選擇,並為解決全球氣候危機做出貢獻。

外稿
#ESG永續新浪潮
推薦專題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新竹遠紡大火2死14傷 鍋爐氣爆釀災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