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高雄男連殺3人!醫揭殺人魔「3特質」:可看出端倪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高雄傳出連續殺人分屍命案,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研究發現,病態人格者的大腦和常人存在顯著差異。(圖/三立新聞台)

▲高雄傳出連續殺人分屍命案,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研究發現,病態人格者的大腦和常人存在顯著差異。(圖/三立新聞台)

高雄驚傳連續殺人分屍命案,一名73歲張姓男子涉嫌殺害3名婦人。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病態人格者的大腦和常人不同,研究發現,其「杏仁核」與「前額葉皮質」的結構與功能異常,使他們幾乎無法產生同理心、悔意,甚至不知道恐懼,不過並非具備這些特質的人都會變成冷血殺手,後天環境的影響同樣很重要。

張家銘在臉書粉專指出,許多人好奇「冷血罪犯究竟與普通人有何不同?」科學研究顯示,病態人格者的大腦的確和普通人不一樣,甚至可從生理結構、基因特徵與行為模式中找到端倪。尤其是在掌管情緒、恐懼與衝動控制的區域,他們大腦中的「杏仁核(amygdala)」與「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結構與功能異常,導致病態人格者幾乎無法產生同理心、悔意,甚至不懂得恐懼。

張家銘解釋,杏仁核是負責處理恐懼與情緒的關鍵部位,使人對危險產生本能反應,但病態人格者的杏仁核體積比普通人小約18%,而且功能活性明顯較低,導致病態人格者面對恐怖或痛苦場景時,幾乎毫無反應。普通人看到受害者的悲慘遭遇時,杏仁核會被激發,產生不忍與同情,但病態人格者的大腦卻依舊冷靜,這也是為何許多連環殺手行兇後毫無悔意,回到犯罪現場觀察警方調查時,還會產生「成就感」。

而前額葉皮質是掌管理性決策、衝動控制與道德判斷的區域。研究發現,病態人格者的前額葉皮質灰質比常人少約11%,表示他們更容易做出衝動、無悔意的決策。普通人情緒高漲時,前額葉皮質會發揮作用,使人理性思考後果,預防做出過激行為,但這個「剎車系統」在病態人格者身上幾乎失效,導致他們毫無顧忌地犯罪,對暴力行為感到興奮與愉悅。

以美國殺人魔「泰德·邦迪(Ted Bundy)」為例,他在1970年代殺害至少30名女性,並且擅長偽裝,甚至贏得大眾信任,直到真相曝光,他在法庭上表現得異常冷靜,不僅沒有悔意,還享受操縱媒體與公眾的關注,科學家對他的大腦進行掃描,發現杏仁核與前額葉皮質的異常與典型的病態人格模式高度一致。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推薦專題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