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殺人魔是天生?醫:不只基因 「1因素」更關鍵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病態人格和基因有關,有些人的MAOA基因活性較低,容易出現攻擊性與衝動行為,除了基因外,後天環境影響也是關鍵。(圖/pixabay)

▲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病態人格和基因有關,有些人的MAOA基因活性較低,容易出現攻擊性與衝動行為,除了基因外,後天環境影響也是關鍵。(圖/pixabay)

高雄發生連環殺人分屍案,一名73歲張姓男子去年底先殺害兄嫂黃婦,之後又連殺2名婦女。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病態人格者的大腦和普通人不同,比較無法產生同理心、悔意、不懂得恐懼,此外,病態人格的產生也和基因有關,例如MAOA基因的低活性版本,更容易讓人表現出攻擊性與衝動行為,不過並非擁有這種基因就會成為罪犯,「後天環境影響」更是關鍵。

張家銘在臉書粉專提到,病態人格者大腦中的「杏仁核」與「前額葉皮質」結構與功能異常,和普通人不同,導致他們幾乎無法產生同理心、悔意,甚至不懂得恐懼,除了大腦結構外,病態人格也和基因有關,例如,MAOA基因(俗稱「戰士基因」)的低活性版本。

張家銘解釋,MAOA基因的活性若較低,可能使個體更容易表現出攻擊性與衝動行為,不過,並非擁有該基因的人一定會成為罪犯,後天環境影響同樣很重要,若一個孩子天生具有病態人格的潛在基因,但他成長在充滿愛和關懷的環境,仍然可能發展出正常的情緒調節能力。

張家銘強調,即使一個孩子的基因沒明顯風險,但童年時期經歷極端的虐待、忽視或暴力,仍可能使他發展出病態人格特徵。此外,一些研究顯示,童年時期受到嚴重忽視或經歷極端暴力的人,杏仁核的發展可能受到抑制,導致成年後情感反應異常,然而,童年時期的社會支持與教育,也會影響前額葉皮質發展,幫助個體學會控制衝動與進行道德判斷。

張家銘補充說,雖然腦部掃描與基因分析,能提供一些潛在高風險個體的線索,但關鍵還是,社會如何為高風險群提供適當的引導與支持,目前許多研究正在探討,早期心理篩檢與教育干預的可能性,若能在兒童時期發現情緒控制異常的個體,並透過適當教育與心理治療改善行為,或許能降低其成為病態人格者的機率,同時,司法系統也應更謹慎地處理曾有嚴重犯罪史的個體,避免再次危害社會。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直播中LIVE】【20250208】彩券開獎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