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度以國家隊資格參加國際語言學奧林匹亞競賽,拿下1銀牌、2優選的佳績,14歲的國中生鄭安騏更創下今年大會最年輕參賽者和獲獎者的記錄。
國際語言學奧林匹亞競賽是針對全世界高中生的12項國際學科競賽之一,2003年起在不同國家輪流舉辦,比賽並非測驗對「語言學」知識的熟悉,而是要融合語言的認知與邏輯思考能力來解題,考驗推理與歸納能力,進而找出語言規則和線索。
台灣去年被正式認可參賽國家資格,由學生以個人名義參賽,獲得1面銅牌,今年由台大語言學研究所教師謝舒凱和台灣語言學學會理事長何德華帶領國家隊參賽,最後由建國中學學生黃申昌獲得銀牌,政大附中學生呂秉哲和新埔國中學生鄭安騏得到優選獎。
▲建國中學學生黃申昌獲得銀牌。(圖/翻攝自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Linguistics (Taiwan)臉書)
其中呂秉哲是美國華僑,小學五年級才回到台灣,曾考過多益英語測驗,並獲得990滿分。呂秉哲表示,比賽時間長達6個小時,但主辦單位有準備食物和水給參賽者,看起來時間很漫長,但若參賽者實力堅強、解題快速,就有較多時間休息。
14歲的鄭安騏則創下今年大會最年輕參賽者和獲獎者的記錄。鄭安騏表示,媽媽是英語教師,為培養他的語言能力,小時候媽媽常用英語和他對話,也啟發他對語言的興趣,為了跟更多人溝通,他也選擇使用人口眾多的西班牙文,並上網自學。
謝舒凱表示,未來人才培育勢必走向跨學門、跨知識領與,傳統理工和人文的區分已難以應付未來世界,語言學正好是整合人文社會和邏輯資訊處理的領域,而台灣不是沒有語言學相關人才,只是缺少資源,希望政府能夠更重視語言學教育,整合資源和經費投入培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