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未來Family/你家小孩獨立嗎?不夠獨立通常沒自信哦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彭漣漪.王惠英(未來Family)

台灣的媽寶社會極有可能「再升級」:依照「孩子生愈少愈寶貝、媽寶指數愈高」邏輯推論,台灣少子化現象持續惡化勢必加深媽寶危機。今年秋天入學的這批小一學生,數量首度跌破18萬,又是個「里程碑」。

媽寶情形有多嚴重?最近有位名人在網路上公開抱怨她的老公「今年35歲,不會自己剪腳指甲,受傷不會自己擦藥,不會換燈管……。」

再舉台北市某明星高中高一學生舉辦的暑假南部同樂行程為例,學生一致決議不希望父母跟團,但為了讓父母安心,找來承辦旅行社為父母辦行前說明會,一班學生才40人,卻來了30多位父母認真聆聽。

旅行社領隊不僅詳細說明每站景點、住宿旅館、每餐飯店,甚至還提供遊覽車的車齡、保養歷程、司機照片和行車紀錄。如此縝密的說明夠了吧?不!一位媽媽詢問:「這司機過去有犯罪紀錄嗎?」關心得如此無孔不入,讓領隊傻眼到回答不出來。

媽寶現象有多普遍?一位北市公立高中老師Nancy以所接觸到的學生粗估:每十人有一個是媽寶,她觀察,他們基本的生活能力很差,例如給了紙箱、要他打包自己的物品搬到新教室,這些學生竟完全沒概念該怎麼做,而且這些人普遍有較沒有主見、較不積極的表現。

不夠獨立的孩子通常也沒自信

有些家長太過操心孩子,整天「盤旋」在孩子的周圍,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隨時準備「降落」在他們的身邊提供指導或協助,成為大家熟知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結果造成孩子成年後仍缺乏獨立性。

缺乏獨立性有什麼壞處?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公布最新的研究報告,針對461名18∼25歲的大學生進行訪問後發現,「直升機父母」栽培出來的孩子,不僅在買衣服、處理室友關係或交男女朋友等方面較難獨當一面,也較渴望獲得來自外部的鼓勵、支持和指導,同時也欠缺「我做得到」的信念,不太相信自己能獨立完成事情。

不幸的是,過度教養的問題似乎愈演愈烈。近年來,「直升機父母」出現了升級版,被稱之為「割草機父母」(Lawnmower Parents)。

顧名思義,「割草機父母」不等困難或挫折出現後立即給予協助,而是一直走在孩子的前面,隨時為他們清除生活中的一切障礙,積極準備通往成功的道路。他們通常過分注意或輕易滿足孩子、為孩子擬訂過多計畫、不讓孩子獨自面對、處理問題。

媽寶相似詞:尼特族、歸巢族或啃老族已是全球化的社會現象。義大利每年約有8千件成年子女要求父母支付生活費的官司,呼應了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所言:「母愛的最困難之處,不是撫養小孩長大,而是協助孩子獨立出去。」

家長要培養出能夠獨立的孩子,必須先懂得尊重孩子是獨立個體。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先知》詩集中談到,「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你是弓,而你的孩子是從弦上射發的生命的箭矢」,父母要做的是盡力將弦張滿,讓孩子可以像箭般的疾馳遠射。

獨立的面向有哪些?

從事幼教長達30多年的吉利幼兒園園長柯秋桂認為,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可分為兩方面來看:一是生活的獨立,能夠把自己的生活照顧好;一是思考的獨立,能夠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能力,同時還能把想法實踐出來。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務長周志宏進一步指出,當孩子長到18歲時,代表脫離兒童期並進入成年階段,可從下列三個不同的面向去檢視獨立的能力:

1.生存──能夠照顧自己的食衣住行,包含是否願意去工讀。

2.生活──自己會不會安排有意義的生活,包含工作、休閒、學習和人際互動等,並且能夠自我負責。

3.自我實現──對自己的生命有覺察,開始思考學業及職涯。

孩子從幾歲開始學習獨立?「兒童出生之後,離開了母親子宮這個『牢籠』,邁出了獨立的第一步,」蒙特梭利教育學派的經典著作《吸收性心智》指出,獨立的歷程,從出生就開始,先是身體控制、生活自理,接下來展開精神上的獨立。

先有安全感,才能勇敢獨立

為確保孩子獨立,用最激烈極端的訓練方式是否效果最好?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研究指出,孩子要先能與父母建立起安全依附的關係,才能放心追求獨立,而這種安全依附關係,大約在孩子3歲左右就已經完成。

涂妙如指出,幼兒安全依附父母和獨立是相衝突的嗎?非也,能安全依附的孩子,腦內有個內在運作模式:「我不會被孤立、被拋棄,可以往外冒險」,相信:「即使我看不到,但當我有需要,我知道能找到家人來幫忙,我可以放手做,因為我知道家人就在那裡」,因此放心去獨立。

研究幼兒首度進幼兒園時與照顧者的分離焦慮多年,涂妙如觀察到,10個幼兒中9個有分離焦慮,「2歲初入園的幼兒通常會哭一個月,小班的新生大概會哭半個月,中班的新生大概會哭3、5天」。她說,幼兒基本上是繞著照顧者、也就是他們的安全堡壘在轉,愈不安全依附的幼兒其活動範圍的距離愈短,看不到照顧者就會產生焦慮。

獨立要從小訓練、循序漸進

獨立有哪些階段?輔大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林惠雅指出,國小學生自主思考層面少,主要是生活上的自理訓練;但到青少年階段,生活獨立不是大問題,自主思考要求高,而獨立發展的機制有二,一個是孩子展現實力,致使父母信任他們,而放手讓孩子自主。另一個機制,她認為是在青少年階段的晚期,也就是大學時期,離家獨立。

林惠雅進一步說明,「大學-離家」就像個門檻或轉捩點,具有社會象徵的意義,意味著「長大成人」。而「大學-離家」亦具有積極和消極的意義。積極的意義是藉由「大學-離家」,讓青少年學習自我生活和自我決定的能力,這些學習而得的能力是邁入成人角色之先決條件。消極的意義是「大學-離家」所造成的物理空間和距離的「離」,可說是傳統社會中「順」(順從父母)和「離」(自主)的另外解決之道。

大型跨國研究顯示,個性愈獨立的孩子,成為人生勝利組的機率愈高。生活的獨立可以仰賴日常自理、動手做、參與家務勞動來訓練,而思考上的獨立則可以藉著多討論表達想法、多閱讀來訓練。而且是要長時間持續不間斷的做,「獨立必須是從小訓練來的、不是忽然斷裂式的,」林惠雅表示。

【2024世界棒球12強賽】12強季軍戰/委內瑞拉派出勝騎士先發 再度抗美 LIVE直播聊天室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2024臺中電競嘉年華跨界風潮!引領電競與運動創造新視野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