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灘不見了!突堤效應下的台灣 搶救海岸大作戰

記者陳雅琳、陳文枋、黃啟超/採訪報導

號稱「海洋國家」的台灣,海岸線卻被「突堤效應」完全破壞,只要海邊有做港口等設施,兩側的沙灘就會各自淤積和侵蝕。像原本有兩百米寬的頭城海水浴場,早就完全從地表消失;而高雄旗津沙灘,十年更退縮百米。國土流失嚴重,還好高雄新創一種「離岸潛堤工程」,讓沙灘慢慢長回來了;而躺了20幾年的「海岸管理法」通過,也讓海岸線的維護,終於有權責單位。台灣「變形」成什麼模樣?來看今日的「陳雅琳‧總編輯觀點」!

突堤效應下的台灣 搶救海岸大作戰

在花蓮港邊的太平洋海域,悠遊自在的鯨豚不時的躍出海面,一波又一波的讓遊客驚呼不已……這是島嶼台灣最豐沛的海洋資源,帶領大家在海上飽覽風光的,是從議員助理變成討海漁夫、再成立黑潮文化基金會的廖鴻基老師,他也對眼前的景象非常詫異。

突堤效應下的台灣 搶救海岸大作戰

突堤效應下的台灣 搶救海岸大作戰

廖鴻基:「看了二十幾年的飛旋海豚,也沒看過今天這樣瘋狂的行為,好幾隻一起跳出來,用行為來表達海洋的變化。」但對他來說,台灣環海最大的變化,除了漁產資源的快速衰竭之外,就是沙灘不見了。

突堤效應下的台灣 搶救海岸大作戰

廖鴻基:「以前會到海邊約會,跟喜歡的對象說,到海邊走走好嗎?現在講不出口,因為已經沒有美麗的海灘,現在全部都是消坡塊。」身為海島國家,人們與大海的第一線接觸,怎麼會變成人工水泥消坡塊?沙灘的流失到底有多嚴重呢?

突堤效應下的台灣 搶救海岸大作戰

營建署海岸管理科科長廖文弘:「在台灣一個海象的情況,它會發生突堤效應,一邊會淤積、一邊會侵蝕,這邊(北邊)淤積的是外澳,現在很多衝浪或海邊活動都在這裡進行,南邊這邊侵蝕的是頭城海水浴場,如果你現在去,什麼都沒有,連沙子都沒有了。」

突堤效應下的台灣 搶救海岸大作戰

突堤效應下的台灣 搶救海岸大作戰

第二個例子是台北港,這邊是淡水河口,一樣這邊淤積,這裡是林口電廠,這邊淤積,這邊大概是侵蝕,按照商港計畫,他要做堤,你不能說不做。換句話說,只要海邊有蓋設施的,突堤效應就會讓沙灘產生變化,東部更因為上升海岸的關係,也會造成海岸侵蝕,像花蓮就有涼亭已經沉浸在海水裡頭的情況,而西岸呢?來看高雄旗津海邊,沉沒在大海裡頭的還看得出這原本是一個崗哨嗎?目前只剩下屋頂看得見,旁邊南無地藏王菩薩的碑塔也歪斜崩落,還立著的是這個也岌岌可危的南無藥師如來佛碑塔,荒涼的枯枝、與稀疏的人影,幾乎快被大海給吞噬。

突堤效應下的台灣 搶救海岸大作戰

突堤效應下的台灣 搶救海岸大作戰

這裡原本是可以休憩的沙灘,現在只剩野狗和小鳥短暫棲息,人們的兒時記憶,隨著沙灘的流失再也找不回來了。尤其這裡原本有個紀念碑,述說著二戰時期,盟軍的戰俘營在這裡被日本飛機炸毀的歷史,也記載著台灣20多萬年輕人被日本要求到南洋打仗的故事,但,隨著海岸國土的崩落與消失,後人更難以記憶這塊土地曾有的歷史了。

突堤效應下的台灣 搶救海岸大作戰

旗後教會長老歐正信:「二、三十公尺的海砂不見了,海水浴場大概退50米,以前都可以打壘球,崩掉之後就不可能再玩了,你走到人行道,腳踏底下就是海水。」

突堤效應下的台灣 搶救海岸大作戰

高雄工務局新工處副總工程師吳恩兆:「那等於十年退縮多少?五十公尺到一百公尺,已經侵蝕到結構物,貝殼館已經衝到這裡,已經掏空他的基礎,現在完工後,沙灘已經退出去了,定砂效果,也長草出來,以前走在這裡還會掉下去。」

突堤效應下的台灣 搶救海岸大作戰

突堤效應下的台灣 搶救海岸大作戰

這個步道,以前已經被海水侵蝕了,那右邊這一大片沙怎麼長出來的呢?拉高看一下旗津,寬度也不過兩百米,海岸線十年就被沖刷掉一百米,再這樣下去還得了,高雄市政府等不及中央的補助,自己編列七億的預算來搶救海岸線,但這回,不是簡單丟個消坡塊阻絕人民與大海的接觸,而是深入海底做離岸潛堤工程,兼顧景觀與防災的功能。

突堤效應下的台灣 搶救海岸大作戰

高雄工務局新工處副總工程師吳恩兆:「我們採用的是潛堤,消波塊推出去,到150米到300米的區域去穩定沙源,從空中俯瞰,全長3.6公里的工程,海水底下隱約可看見一個又一個潛在裡頭的消坡堤,在這個區域消坡塊淺堤的配置的話,就是中間會有適當的間隙,那個間隙要經過電腦模擬的一個間隙,讓充足的沙源能夠帶進來,而帶進來的沙,又沒有辦法很輕易地被流出去,這樣就可以達到一個定砂的動作,把沙源保護起來。」

突堤效應下的台灣 搶救海岸大作戰

部分凸出海面的,則是海浪流速最激烈的地方。高雄工務局新工處副總工程師吳恩兆:「會產生逆流的位置,電腦掃描的結果是這邊的流速最大,所以我們要把它凸出來,避免再流回去,就這樣,努力了一年半以後,終於,旗津海灘慢慢長回來了,而且海底潛堤像是岩礁一樣,不但長出海藻、也出現螃蟹,又豐富了生物多樣性,這個工程獲得了國內外許多獎項。」

突堤效應下的台灣 搶救海岸大作戰

不再便宜行事,總是有雙贏的效果。儘管遠處高雄港正在擴建、南星計畫也正在發展,只要海邊有設施,一側的沙灘就會不見,但在建設得做的情況之下,搶救沙灘也絕對刻不容緩。不過,這個國土流失的嚴重問題,中央過去是找不到權責單位的,像是台江國家公園,沙洲愈來愈小,掌管龐大資源的中央,卻沒有人願意負責。

突堤效應下的台灣 搶救海岸大作戰

營建署海岸管理科科長廖文弘:「過去台南縣政府很急,但水利署說,沒有堤,不是我的權責,後來找林務局,因為沙洲上有木麻黃,但林務局說我只是種樹,跟海岸侵蝕沒有關係,那我們再找第三個,沙洲要保護漁民,那我們找漁業署,可是漁業署說,他只照顧漁業,照顧漁民,要做海岸侵蝕防護,也不是他的專業,再找第四個,交通部觀光局,說我是推展觀光遊憩,又沒了,現在海岸管理法通過之後,權責單位是水利署,就不會僅限於海堤區域,它也可以管了。」

突堤效應下的台灣 搶救海岸大作戰

還記得頭城海水浴場嗎?這裡原本有七公頃大、距離大海有兩百公尺寬的沙灘,但現在已經完全不見了,現場所看到的就是被人工放置了一堆石塊,這個曾經是北部最大消暑勝地已經完全走入歷史。台灣,號稱海洋國家,但光是等待一部「海洋管理法」的通過,就耗時了25年,這四分之一個世紀真的讓很多海岸線早已變了調,但無論如何,現在總算有了權責單位,期待在建設開發與生態平衡之間,能留住最美麗的繁榮台灣。

突堤效應下的台灣 搶救海岸大作戰

三立新聞台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