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前幾年,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提出「斷捨離」的概念,那本書大為暢銷,也掀起一股從清理家中雜物到整理生活的風潮。
所謂「斷捨離」是指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山下英子甚至認為只要捨棄房間廢物,機會就會降臨,也會遇上美好的邂逅,工作效率會提升,靈感泉湧,好事將源源不絕而來。
雖然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我們在整理環境時,同時一邊在思考,慢慢釐清自己的思緒,瞭解現在到未來需要些什麼?清除了無用的雜物之後,也將心中的混亂梳理了一遍。被堵塞滯礙的人生重新順暢流動,煩悶也跟著煙消雲散,當然會變得愉快清朗。
▲示意圖/Pixabay
全世界的老化人口都快速增加中,不只是日本,臺灣的老年化速度即將創下全球第一,近年對老年生活的安排逐漸成為顯學,甚至出現協助年長者清理雜物的新行業。的確,要趁著有體力時整理生活物品,不然東西愈堆愈多,搞不好連正常生活都會受到影響。而這種過度囤積物品的行為,已不只是個人習慣,也許是內心生病了。
二○一三年,美國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分類》第五版,正式將囤積行為列為精神病的一種。其診斷症狀包括住處充滿雜物,過度收集東西,對東西難以捨棄,最重要的一點是,缺乏自覺意識,亦即家裡很雜亂和囤積症的差別在於前者願意整理,後者不覺得有問題,根本不想整理也不願意別人幫他整理。據研究,囤積症患者有近八成的人伴有焦慮症,甚至是重度憂鬱症。
讓家裡慢慢被物品淹沒,大概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最常見的是貪小便宜或過度珍惜物品,只要還沒有完全壞掉的東西,就捨不得丟掉,也有些人是好東西捨不得用,永遠只用爛東西;珍惜物品原是好事,但太過度的話,也許是來自內心的不安全感。
第二個原因是捨不得丟掉過往的回憶,雖然保留帶有回憶的物品是人之常情,但是太過度,甚至停留在過去的歲月中,這種念舊會綁架人生無法往前進,也降低了創造新經驗的可能。
有些人遇到挫折或低潮時,會透過購買東西來排解孤單;然後工作太忙沒空整理,不知不覺家裡就塞滿了東西,一旦過了臨界點,似乎也無從下手整理,一天一天過去,年紀愈大,就更沒有精神或體力來整理了。
大量生產的東西愈來愈便宜,連過往值得珍藏的相片也隨著數位化而變成數位垃圾,每個人都要學會整理有形與無形的資產,尤其視野所及的實體空間被雜物占滿時,真的會影響我們的心情。告訴自己,不要捨不得丟棄那些短期內用不到的東西;提醒自己,東西只會愈來愈便宜,唯一會變貴的,就是容納這些東西的空間。
有人建議若要買東西,就買品質最好的東西,即使價格貴,但是因為很喜歡、很珍惜,會使用很久,壞了也會一修再修、一補再補,不但節省資源,還能建立與物品的感情,重建人與物的關係。
常感慨這個物質過度豐盛的時代,鋪天蓋地的媒體不斷鼓勵消費再消費,衣服穿沒幾次就買新的,電子產品買沒多久又推出新款式、新型號,身邊幾乎沒有多少東西是天天用、月月用,陪伴我們一年又一年的,就像每天見到許多人,通訊錄有數以百計甚至千計的名字,但有幾個可以在夜深人靜時知心地聊上幾句?東西少時,使用率高,反而會因熟悉而充滿感情,不管是物品還是人際關係都要好好整理,不需要的就處理掉,不要讓人生超載。
人的精神心力是有固定存量的,當我們把外在的、看得見的都清理乾淨,才有空間容納看不見的、我們更珍視的事物與價值,比如該知足、感恩等。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每隔一段時間看到家裡或辦公室太雜亂、太多東西,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整理,卻常常清理一陣子就半途而廢,好不容易整理得稍微清爽一點的空間,過沒幾天又堆滿東西了。
有時候捨不得丟是因為想不出扔掉的好理由,畢竟這些都是當初慎重收下或花錢購買的;反過來想或許會容易一點,就是真切體會到如今所擁有的每一樣財產、每一件珍視的收藏品,在我們告別世界之後,最終都會失去,所以換個方式問自己:除非能想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證明它必須被留下來,並且會被後人好好珍惜,否則現在就該丟掉。
或許因為這樣的體認,從很早以前開始,我從不收藏任何古玩或蒐集小玩意,即便喜歡看書,也有大量藏書,但都是基於自己喜歡看、會再三閱讀為著眼點,而不是以什麼版本、多珍貴、值多少錢為考量。
曾看到有些長輩耗費畢生心力蒐集某些物品,生前寶貝得不得了,死後子孫當垃圾扔或當廢紙賣。我頗贊成某位前輩所說的,只要這類東西有專門的圖書館或機構單位保存,就不收藏;有的人更極端,只要這本書或資料下次要用時還找得到或買得到,就完全不保留。
道理很簡單,但為什麼還是捨不得丟棄?我想除了對過去的執念之外,最主要還是來自對未來的不安,無法從擁有中解脫。畢竟恐懼與貪念是如你我這般凡人的心性,也是人生牽牽絆絆的緣由吧!
專家建議使用中物品的整理是有方法的,首先是同一類文件資料盡量用同一尺寸;再來是不要用太多收納盒,因為會找不到;第三是若一件東西太久沒用到,就不要留下來了;最後是物物有定位,使用後立刻歸位。也有人提醒各類東西都有固定的限量,不管是衣服或書籍,只要購買一件新的,就逼自己淘汰一樣舊的。
整理前要全盤想清楚,最好不要用「大搬家」式,興頭上一舉將全部東西扔掉,這樣一定會後悔,或以後擔心是不是扔錯不該扔的東西而記掛於心,最好的方法是藉由清理外在物品而重新認識自己,並面對自己的現在與未來,再進一步將工作內容、時間分配、人生都做一番釐清。
之所以不要趁著興頭一鼓作氣將周遭的物品全部扔掉,因為完全身無長物,太乾淨、太有秩序、沒有任何雜物也令人心驚,畢竟只有太上才能忘情,其下不及於情,情之所衷,正在我輩。身無任何雜物不只是丟了人生的記憶,而且還會錯失與朋友的因緣及別人對你的期待。
雖然我不蒐集任何小玩意,對有價古董或物品更是毫無興趣,我唯一願意收藏的是信件。大家還用紙筆寫信的時代,我會將朋友的來信分類仔細保存,不要以為我很怪,我們從小閱讀其文的陳之藩教授更瘋狂,他屣履世界隨身有三大箱行李,裡面裝的就是這一輩子所有朋友的來信,他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財富。
信件還算容易分類整理成冊保存,但在這個不用紙筆寫信的年代,值得留存的美好回憶或許是大大小小不容易收拾的各類物品,前王品集團戴勝益董事長用的方法是,把每個月(或每季,依個人人際關係往來數量而異)所有與人連結與往來的回憶全部裝入同一規格的大牛皮紙袋,紙袋上寫下年分、月分(或者再多一些小備註),然後整袋歸檔,老了以後想回憶或有需要,可以非常容易一袋袋拿出使用。
輕裝上路才能享受旅遊的樂趣。的確,當我們拖著大件行李到達某個異國城市,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旅館安頓好行李,不帶大行李才能好好觀光。其實人生真的像一趟旅行,只是這趟旅行的行程不是十天半月,而是六、七十年。輕裝上路對人生之旅同樣適用,不要被外在的一大堆行李拖累了旅程。
從旅行中可以體會到,人活著真正不可或缺的東西其實很少,身邊八、九成的物品斷捨離也不影響生活品質,旅行目的當然不是為了照顧行李,同樣的,我們的生活空間與精力應該留給自己而非物品或家具。
至於如何評估家裡需不需要整理?有人認為如果客人突然來訪,你能自在地馬上請他們登門入室,大概就沒有問題。
整理是必要的,但也不要太過度,有點亂又不會太亂,整齊清爽又不失去人味為大原則。這也是書架、書房、辦公桌的最佳理想狀態,這種必要的小小混亂是創新、好奇的來源,也是人生活得興高采烈的條件之一。
本文節錄:【活得興高采烈】一書(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座右銘是「一生玩不夠」,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
喜歡朋友與大自然,所以將近三十年前曾擔任童軍團長,並且在近二十年前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初期辦公室還設在自己的牙醫診所內。喜歡閱讀,所以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並且曾經擔任金鼎獎評審、全國好書及公務員專書閱讀甄選審委等。
相信影像對民眾的影響力,因此曾經擔任公共電視、華視電視公司的董事,並且陪著孩子從電影中進行生命教育的學習。
著作有《迷路原為看花開》、《您撥的電話未開機》、《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只讀好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