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否一定要有本土廉價航空,見仁見智;不過,在2013年,包括華航、長榮及復興航空都曾派人到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徵詢意見,答案是不適合,但只有長榮航空聽進去。
當年,眼看外籍廉價航空紛紛搶食台灣市場,台灣航空業者也很心動,復興航空最先喊出台灣要有自己的廉價航空。
前交通部長葉匡時也多次在公開場合,對台灣發展廉價航空樂觀其成。
2013年,華航、長榮及復興3家航空公司,都曾派人到運研所,徵詢成立廉價航空相關意見,運研所做了一份完整的簡報,在很多不確定因素下,運研所提出的建議是台灣不適合成立廉價航空。
不過,運研所的建議,只有長榮航空聽進去,復興航空一頭熱投入,華航則在葉匡時樂觀其成下,也決定放手一搏。
2014年,威航及台灣虎航先後成立。
運研所這份簡報,非常詳細介紹廉價航空40年的發展史,先從美國開始,之後到歐洲及亞洲。
簡報中清楚點出,廉價航空雖可開發隱性客源,但成長幅度仍須依賴市場大小,而台灣沒有足夠國內市場可支撐廉價航空市場,無法仿造多數東南亞國家廉價空發展模式。
其次,發展廉價航空需要綿密的航網,建立航網要有航權,得靠兩國政府談判,東南亞國家的廉價航空市場大多具航權開放、市場規模足夠、業者可自由進出市場的特性。
簡報最後的結論是,未來航空市場將更為競爭且多樣化,國籍航空是否仍能抵擋外籍航空多變化營運模式的侵襲,宜持續觀察。
另台灣國際處境特殊,航權取得不易,航網密度也不足,在既有6家傳統航空公司之下,是否有成立廉價航空的利基及如何分配航權等,值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