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Ramble Taipei 漫步台北
客家人是台灣的第二大族群,多由閩西、粵東等地移居過來,最早可遠溯至荷蘭時代即已到達台灣。唐山過台灣,客家人在艱苦的墾拓遷移過程中,鍛鍊出堅忍的毅力與硬頸的精神,不僅保留原鄉的傳統,也逐漸發展出台灣獨有的客家文化,在全世界中顯得獨一無二。
過去我們對於客家人的刻板印象多為勤儉持家、吃苦耐勞等,但除了這些刻板印象外,客家人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一面,為了進一步瞭解客家人的性格與文化,在好友許儷齡的推薦下,「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特別訪談了長年研究客家歷史與文化的黃永達教授。
「對於客家人而言,性格與文化往往是密不可分。」黃永達說,來台墾拓的客家人為了保護族人、爭取水源與分配資源,多以同鄉、同姓或同一家族的群居方式。他們共同帶來了家鄉的傳統與習俗,內化為族群的性格,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
▲桐花步道。(圖/謝嘉富/客家數位資源共享平台)
一、敬重「伯公」
客家人非常熱愛土地,稱呼土地公為「伯公」。在客家話裡,「伯公」指的是祖父的哥哥,亦即家族中的大家長。
客家人的「伯公」與閩南人的土地公不太一樣。閩南人多是一個村庒才會設立一個土地公廟或福德祠。早期客家人墾拓時,所到之處,都會樹立一伯公雕像,最常見的就是在樹下,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客家人的「伯公」不僅管土地,還管水、管庒、管田,甚至於連婚喪喜慶都要迎請伯公來參與,可以說像家人一樣親近。為了表達對於伯公的感謝,傳統的客家家庭早晚都還會對伯公上柱香。
「伯公」不僅與土地結合,更與客家人的生活緊密相連。
二、重視祖先及祖譜
客家人慎終追遠,祭祀祖先時,整個宗族必須一起到祠堂祭拜。比較特別的是,一般祠堂上都奉有歷代祖先的牌位,閩南人多以一個「某氏歷代祖先神位」做為代表,客家人的祠堂上則是把每個人的名字都寫在牌位上,因此客家祠堂上的牌位寫著密密麻麻的祖先名字。
由於刻寫祖先牌位相當不容易,必須整個宗族同意後進行,往往要50-60年才會大規模刻寫一次。黃永達笑著說,有時候連活人的牌位都已刻好放上去,出現自己拜自己牌位的情況,有些宗族為避免這種窘境,則會使用紅紙貼著活人的牌位。
客家人亦相當重視族譜,族譜代表著一個宗族的生命歷程,記載著家族的婚姻、繁衍、家訓以及遷徒的軌跡。
黃永達說自己家裡就有三本族譜,包括來台祖宗,自己本宗與原鄉祖宗等。客家人在見面時,喜歡藉由姓氏及祖先的發跡地等地緣關係,歷數祖宗八代與彼此之間的關聯性。他曾在某個場合中,在與對方算清楚祖宗八代關係後,當場叫一位20幾歲妙齡女子為「姑婆祖」。
眾所皆知,客家人很團結,內聚力強。黃永達表示,支撐這份團結與內聚力的背後,除了客家人共同的語言之外,主要植基於尊重祖先文化與族譜所傳承下來密不可分的關係。
▲客家大宅。(圖/謝嘉富/客家數位資源共享平台)
三、客家人很有禮貌
在鉅細靡遺的族譜記載下,客家人往往在歷數祖宗八代後,彼此之間或多或少具有些親戚關係,因此客家人非常重視禮貌,若遇到與自己年紀相若,多會將對方視成自己家裡的兄弟姐妹,在稱呼後面會加上敬語。
黃永達說,男生會叫做「阿O哥」,女生則叫「阿O姐」,所謂的「哥」與「姐」代表先生及小姐的意思,是一種敬語。而若遇到父執輩的長輩,則是在名字後面加上「伯」、「叔」。
客家人很少直接稱呼對方為OO先生或OO小姐。
四、用身家來感恩
敬天法祖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讓客家人相當重視感恩,甚至連身家都可以拿來感恩,可以說是感恩於一切。
黃永達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客家人用身家來感恩。
中國大陸福建詔安地區,有個張廖人家,「生廖死張」,張廖係為雙姓而非複姓,也就是客家人口中的「雙廖」。當時有位叫廖化的人,找來一個姓張願仔的長工,工作期間盡心盡力、十分忠心,因此廖化放心地將家業交其管理,並將女兒廖大娘許給他。張願仔為了感念廖化的恩德,死時遺願希望子孫在生時姓廖,以光耀母族,死後姓張,不忘本姓,張廖兩全。張廖姓目前遍布台中、桃園、雲林、南投和桃園等地。
另外,桃園新屋地區有個范姜姓氏,是台灣所獨有的姓氏。其祖先原姓范,由於爸爸早年過世,媽媽改嫁姓姜,姜姓繼父對於原姓范的5個小孩視如己出,這些小孩也相當感念繼父養育之恩,後來夫妻兩人決定讓小孩複姓范姜,這也是個連身家都感恩的案例。
▲愛心桐花。(圖/謝嘉富/客家數位資源共享平台)
當然,除了這幾個特性之外,勤儉持家、吃苦耐勞則是客家人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也因為這樣的特性,使得客家人對於台灣鐵路系統的建造居功厥偉。劉銘傳於1887年開始在台灣興建鐵路,由於興建過程艱辛,當時有許多不畏吃苦的客家鄉親投入鐡路興建與維修的工作,從此也得客家人與鐵路結下深厚的緣份,直至現在,仍有許多客家鄉親從事與鐵路有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