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大學公衛研究所一份研究顯示,晚上8時30分過後攝取100大卡熱量或脂肪,血中的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會比早上攝取來的高,建議別太晚飲食。
▲台灣人有吃宵夜的習慣,但太晚進食其實容易導致壞膽固醇增生。(示意圖/資料照)
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助理教授陳信任研究團隊利用台灣西元2005年到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樣本,排除有糖尿病、心臟疾病與中風的成年人資料共1283人,了解他們一日的進食狀況,並計算熱量攝取及血脂代謝指標。
陳信任今(16)日受訪時表示,這是一份短期的觀察研究,主要是觀察人一天的飲食攝取分布和血脂代謝的關連性。研究發現,若在晚上8時30分到凌晨5時間攝取較高熱量,總膽固醇和(T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會比較高。
他說,若把早上應該攝取的脂肪挪到晚上才吃,則每增加100大卡脂肪,低密度膽固醇會高3到6mg/dL;若晚上降低100大卡總熱量攝取,移到早上、中午時段吃則顯著降低低密度膽固醇1.14到1.46mg/dL,膽固醇也有類似的結果。
研究結論認為,夜間凌晨進食可能與血脂代謝異常有關。陳信任說,膽固醇代謝有生理時鐘,根據國外研究,肝臟膽固醇合成在晚上10時達顛峰,若這時間吃東西又提供肝臟合成原料,可能讓肝臟產生更多膽固醇,但還需要更多研究驗證。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受訪時表示,攝取11公克脂肪約有100大卡,可能一塊裹粉炸雞排、一個甜甜圈就超標且不只是吃油才有脂肪,精緻糖如含糖飲、泡芙等也都會轉換成脂肪。
許惠玉說,睡前3到4小時進食,因活動量變少,食物進去身體會刺激胰島素分泌,把熱量轉換成脂肪囤積且晚上吃越多、隔天早上餓越快,不僅造成肥胖問題也會影響血脂。
長庚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蔡松昇受訪時表示,進食時間和低密度膽固醇的關連性還沒有大型研究驗證,臨床上也還沒有共識。
蔡松昇說,血脂包含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若太晚進食,容易導致肥胖,讓三酸甘油脂升高、高密度膽固醇降低也會導致血脂異常。
血脂異常多半沒有症狀,蔡松昇說,血脂出狀況常是健康隱形殺手,若長期不控制,脂肪會堆積在血管壁產生動脈硬化等問題,引發心肌梗塞、中風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