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再見瓦城》導演趙德胤 道出緬甸未醒玉石夢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校園記者林臻/綜合報導

本屆金馬獎囊括6項大獎提名的國片《再見瓦城》,導演趙德胤於上週出席其紀錄片作品《翡翠之城》的映後座談會。緬甸出生、16歲赴台求學的趙德胤,導演風格屬於強硬派,因為其作品常常有拍攝時間的限制,有時甚至必須在短短十多天內結束所有取景。因此,在拍攝過程中,尤其拍劇情片時,他通常不會給予工作人員過多的自由發揮空間;然而這樣的模式,卻在拍攝《翡翠之城》時失效。

▲《再見瓦城》、《翡翠之城》導演趙德胤。(圖/資料照)

《翡翠之城》的主人翁正是導演的大哥,在緬甸較臺灣更為傳統的華人社會,對貧困的家庭來說,長兄往往肩負全家人的期待,希望在外打拚的大哥可以挑起一家子的經濟重擔。於是,年僅十五六歲的大哥便前往帕敢玉石場,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挖到玉石而就此翻身。不料幾年後大哥便斷了音訊,寫信也杳無回音,更別說寄錢回來貼補家用。大哥在外頭挖到玉石飛黃騰達的謠言也在村里傳開,為了生計,導演的大姐二哥等兄長,隨後也到泰國打工;母親也做過幫忙運送毒品的差事,趙德胤對大哥不滿、不諒解的情緒自幼一點一滴的形成。

▲翡翠之城記錄片海報,圖中人物即故事主角,為趙德胤的大哥。(圖/翻攝自趙德胤臉書專頁)

一直到十多年後,趙德胤才在瓦城監獄與大哥重逢,對於這麼多年來對大哥記憶的空白,以及玉石場究竟是怎樣一番光景,值得大哥如此為之投入一生,趙德胤希望尋求解答。2012年,正值緬甸軍政府與KIA(克欽獨立軍)展開軍事對峙,許多玉石場開發商迅速抽身,出獄後的大哥決定趁機重返玉石場,延續那個尚未夢醒的玉石路。

「美國有黃金夢,緬甸有玉石夢,多少人為之前仆後繼。」大哥在片中說道。拍攝《翡翠之城》期間,趙德胤以旁觀者的角色跟在大哥身邊,看著無數的人們從青年到中壯年,抱持這個在旁人眼裡儼然是個不可能成功的希望,飽受痛苦,漫漫歲月只能靠毒、賭、嫖來獲取心靈上的短暫麻痺。「很多人想要翻身,但你看他就是一輩子翻不了身。」趙德胤:「但這總有一天會幻滅的深淵,對他(大哥)來說很可能就是理性的全部。」

在拍攝前,趙德胤原是希望透過這部紀錄片,某種程度可以作為對大哥當年為何不負責任拋下家庭不顧的質問,但大哥卻總是有意無意的迴避這類問題。後來,隨著拍攝近尾聲,趙德胤雖然沒有得到正面的回應,卻透過親身的經歷,企圖拼湊出大哥當年在玉石場的點滴。雖然曾經一度想將大哥從夢中喚醒,但誠如在電影裡旁白說的──「也許方向錯了,還是要生存下去。」。

▲翡翠之城電影預告片。(影片來源:YouTube,若遭移除請見諒)

《翡翠之城》雖然是部紀錄長片,卻使用更多較為破碎的短鏡頭,而非一般紀錄片習慣的長鏡頭手法。此外,這部電影拍攝過程中,因為使用到的器材包含了GoPro、小DV、單眼相機甚至iPhone,因此素材整體顯得較為倉促零碎,在後製上需經過進一步美學的調整,也因而顯得更接近劇情片的形式。但趙德胤說,對他而言,紀錄片與劇情片本質上沒有太多的差別,沒有華麗技巧,都是在當下憑著本能和直覺拍攝。儘管有些人會覺得紀錄片與劇情片的差別在於「真實」,但趙德胤認為「每個鏡頭都是導演的選擇,相機一開,就沒有所謂的真實。」

▲《翡翠之城》劇照。(圖/翻攝自趙德胤臉書專頁)

現年33歲的趙德胤,16歲前在緬甸長大,後17年則在臺灣學習、蛻變,因此,就他個人而言,很難界定自己究竟是緬甸的導演,或是臺灣的導演。之所以取材以緬甸為主,不單只是出於原鄉情懷,而是緬甸故事的急迫性:「在臺灣,相對來說有很多優秀的導演會拍;但緬甸,我不拍,就沒有人會拍了。」

誠如《再見瓦城》即將在緬甸搶先臺灣上映,呈現的同樣是在發展中東南亞人們的生活現況。「比較保守的人也許會覺得《再見瓦城》在講緬甸的壞話。」儘管如此,趙德胤仍希望透過他的電影,能將緬甸的其中一種面貌,呈現給全世界。

#癡電影

【94要客訴】台灣棒球奪冠英雄大遊行!奪冠還是有人唱衰2024.11.26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