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有一位57歲的女士,從事清潔工作,本身無抽菸、喝酒習慣,2年前接受檢查發現右下肺葉有一0.5公分大小毛玻璃樣病灶,定期在胸腔科門診追蹤,因為乾咳症狀不斷覺得不安心,於是在今年8月接受胸部斷層檢查,發現毛玻璃樣病灶體積增大至0.7公分,診斷為第一期肺腺癌。經醫師評估腫瘤尺寸較小且無轉移跡象,結合最新3D影像重組定位、精準計算下刀位置,不像過去要切除較多肺葉,讓患者減少術後疼痛、傷口小、且恢復期短。
三總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李世俊表示,傳統的肺癌手術,就算是微小病灶,還是會切除大範圍肺葉,除非心肺功能不好、年長者、病灶小於2公分,才會做局部切除,但已經有研究統計證實,局部切除與肺葉切除的預後效果相當,就算是心肺功能好的患者,也能做局部切除,留下更多正常的肺葉周邊組織。
三總胸腔外科住院醫師林冠勳解釋,3D影像重組定位,簡單來說是幫醫師在術前規劃好手術「地圖」,精準讓醫師知道病灶的確切位置。他形容,如果病灶是出現在內湖,過去可能是把整個台北市都拿掉,但現在有了這個儀器的輔助,就可以只切除內湖以及其對外聯繫道路。
李世俊表示,3D列印已經被應用醫療器材開發以及手術模型之建立,甚至是移植器官的生物列印也是現在的發展重點。3D列印能將醫學影像像是斷層掃描(CT),磁共振成像(MRI),甚至3D超音波轉換成為立體影像以及模型,可以用於患者客製化植入物和手術導引版。
目前科內使用3D列印著重於複雜手術規劃和微創手術,透過3D列印解剖模型手術者能夠模擬手術進行時可能發生的狀況,增加手術的成功率以及降低手術失敗的風險。
胸腔鏡微創手術是目前胸腔外科執行肺腫瘤切除手術最常用的方式,而3D列印技術能將病人的氣管,支氣管,肺動脈,肺靜脈等邊界定位出來,透過重組後的立體影像,提供手術醫師能在術前透過各角度的旋轉來了解血管以及支氣管的相關位置,相似度達90%-95%,藉以模擬手術進行時可能會遇到的狀況,降低手術產生的風險。
電腦斷層影像就像是底片,如果拍得夠好,約15分鐘就能製作出3D影像;而3D列印部分,林冠勳說,可以列印出一比一的器官,器官結構較不複雜的,需要費時5至6小時,較複雜的則是會花到幾天的時間製作。
▲ 醫師李世俊表示,3D影像重組定位治療肺癌,進行局部切除,以提高手術精準度,並保留更多肺葉組織。(圖/楊晴雯攝)
▲3D列印可列印出一比一的器官(圖/楊晴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