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不環保!假「分解」真「裂解」 塑膠袋變碎屑更可怕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環境資訊中心陳文姿報導

塑膠袋上常標示「環保分解」、「生物分解」、「自然分解」,這些塑膠真的可分解嗎?消基會今揭示市面上14款標示可分解的塑膠袋,發現其中10款都含PE(聚乙烯)。消基會表示,這些塑膠袋雖然添加玉米澱粉或是碳酸鈣成分,但只能「裂解」成小塑膠,既不是真正「分解」,也不「環保」。

另外4款真正「生物可分解」塑膠,都不含PE、PP、PS、PVC四種塑膠材質(簡稱4P),也分別取得環保署與國際可分解塑膠認證。不過,環保署表示,「生物可分解」塑膠袋只能在特定環境(例如掩埋場或是堆肥)分解,如果被棄置在沙灘、海洋、或一般環境中,並無法保證完全分解,最終還是希望大家自備環保袋,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袋。

▲部分塑膠袋標示的「分解」可能只是碎化,並無法分解為無害物質。 (圖/陳文姿攝影/環境資訊中心)

消基會: 14件塑膠袋宣稱「環保可分解」,「真正可分解」僅佔4件

消基會今公布抽驗市面上14款特別標榜「自然分解」、「自動分解」、「碳酸鈣環保易分解」、「生物可分解」的塑膠袋,發現其中10款都包含PE塑膠材質。消基會檢驗長凌永健表示,PE材質的塑膠袋,雖然添加了玉米澱粉、或是碳酸鈣,可以加速碎化,但PE材質並不會消失。最後,只是「裂解」成小塑膠碎片,一樣危害環境。

▲消基會公布市面宣稱可分解塑膠的情況;左:檢驗長凌永健;右:秘書長張宏如。(圖/陳文姿攝影/環境資訊中心)

凌永健說,可能是認知問題或是宣導不夠,廠商以為加了玉米澱粉或是碳酸鈣就可以標示「分解」,但國際間已經證實這是無法完全分解的。如此標示將讓民眾誤以為這就是「環保」,可能涉及《商品標示法》以及《公平交易法》。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執行陳姿蓉表示,塑膠袋的問題除了長年不會消失外,也容易造成生物誤食,例如,海龜或海豚都曾被發現胃裡有塑膠袋,阻塞消化道無法進食而死亡。但塑膠碎裂化後,問題也不會消失。

陳姿蓉說,因為塑膠碎片容易吸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如戴奧辛等。流入海洋後,會被浮游生物吃下,長期累積並經由食物鏈層層進入大型海洋生物體,最後進到人體。

真正「可分解」認證 必須在固定溫濕度下分解後無害

消基會檢驗的其他四款100%生物可分解塑膠袋都不含4P(PE、PP、PS、PVC)。三款由宏力生化科技公司製造,取得環保署生物可分解塑膠環保標章、另一款由銘安科技公司製造,取得美國BPI與比利時Vincotte的國際認證。

▲國內與國際的可分解塑膠認證。左:環保署環保標章 右:國際可分解(可堆肥)認證:BPI認證 / Vincotte 認證 /GreenPla認證/DIN CERTCO認證

▶▶ 閱讀全文:https://goo.gl/JjVcAi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