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鈴媛、張哲儒/台北報導
一個國家星巴克的分店數多寡,能顯示出當金融風暴來襲時承受的風險有多大。美國專欄作家丹尼爾.葛洛斯提出的「星巴克指數理論」認為,因為星巴克開店大多集中金融中心,因此當金融風暴來時公司倒了、樓沒人買,星巴克關店數也就愈多,台灣目前分店達408家,比紐約曼哈頓200家還要多,開店主要集中都會區,專家說一旦房產、銀行泡沫化,星巴克也會跟著倒,兩者呈現正相關。
星巴克店員:「兩杯大杯熱拿鐵。」
這杯來自星巴克的咖啡據說能看出一個國家遭遇金融風暴的風險有多大,和星巴客分店數有關,被稱為「星巴克指數」。
記者曾鈴媛:「星巴克開店集中商辦區,以內湖科學園區為例,瑞光路上這裡有一間,750公尺後出現第二間門市,而且兩者之間不到十分鐘(路程)的距離,往另一個方向走,走路不到五分鐘又有第三家。」
星巴克在內湖有13間,光是瑞光路一公里內就有3間,內科共9間,來台18年,星巴克全台展店數高達408間。
▲內湖共有13間星巴克,其中9間都在科學園區。
財經專家徐嶔煌:「遇到金融海嘯之後,投資銀行分行等也一個點一個點收起來了,收起來之後也不需要這麼多的星巴克,所以你會發現星巴克的分店數跟房市的熱絡程度、跟金融投資的熱絡程度,它是呈現有點像正相關的關係。」
星巴克伴隨房市榮景,尤其是金融中心密度之高,分店數2006年達高峰,紐約曼哈頓200家、英國倫敦256家、法國巴黎35家、南韓更達253家,就連中東杜拜也有48家,2008年金融海嘯,這幾個地點大量實施收店計劃,反觀分店數較少的埃及、巴西和義大利,受到金融海嘯波及也相對小。
▲分店數較多的城市受到2008年金融海嘯的影響也較大。
內科上班族:「開的點應該也是就近(商辦大樓)很方便的地方。」
星巴克展店策略跟著都會區金融中心走,金融風暴來,銀行倒、大樓沒人買,分店跟著收,也讓星巴克指數跟金融風暴的風險沾上邊。(整理:實習編輯洪鈺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