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都細菌!」洗澡逾2小時 他「強迫症」上身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快30歲的陳先生,自國中時期開始,就不斷有重複洗手及洗澡的狀況,每次洗澡至少都要花兩小時以上的時間,也因為頻繁洗手造成手部破皮;陳先生認為到處都充滿細菌,即便是自己認定「乾淨」的物品,他也不斷用酒精消毒。這些狀況讓陳先生非常困擾,甚至無法工作,趕緊到醫院檢查,確診罹患「強迫症」,經藥物及行為治療後,病情獲得了控制。

憂鬱,強迫症,頭痛,難過,沮喪,焦慮(圖/記者楊晴雯攝)

▲醫師王慧懿說,台灣約有40到60萬左右的強迫症患者。該疾病沒有特定的好發族群,男女罹患率相當(圖非新聞當事人/記者楊晴雯攝)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王慧懿說,強迫症在診斷標準中,重新被歸類於衝動控制性疾患的一種。它的成因不明,可能與心理、社會環境等因素有關。她提到,研究發現,強迫症的發病可能與遺傳相關,患者的神經及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造成諸如5-羥色胺、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失衡,無法正常發揮其生理功能,都可能是強迫症致病因子。

根據1980年美國國家心理衛生中心的估計,所有人口中,一生罹患強迫症的機率有2%,全台灣約有40到60萬左右的強迫症患者。該疾病沒有特定的好發族群,男女罹患率相當,發病年齡大部分在25歲以前,研究顯示成年的強迫症,有三分之一左右是在兒童期發病。

根據台灣精神醫學會所公布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5)」,若有以下狀況,可診斷為「強迫症」:出現強迫思考、強迫行為或兩者兼具」」。所謂強迫思考,是指持續且反覆出現的一些想法、衝動或影像,或是企圖忽略或壓抑這樣的狀況,而試圖以一些其他的想法或行動來抵銷;強迫行為則指重複的行為,例如洗手、排序、檢查、或心智活動,例如祈禱、計數、重複、默念。經常性耗費時間在強迫思考或行為上(每天花超過1個小時的時間),或社交、職業以及其他重要領域功能減損。無法歸因於某物質,例如濫用的藥物、醫藥,或另一身體病況所產生的生理效應。

治療上以行為治療,如暴露療法、反應抑制療法為主,就是讓患者暴露在擔心、害怕的情境中,卻必須控制不做出強迫性行為,配合放鬆訓練,讓患者自己發現不做強迫性行為,也不會有不好的結果產生,漸漸就能不被強迫性的想法與行為牽制。藥物治療方面,給以抗焦慮及抗憂鬱藥物的治療,至少需持續服用一年以上,也可大大改善以上強迫的症狀。

王慧懿提供「耶魯-布朗強迫症評估量表」如下,她強調,若發現自己或家人有類似強迫症徵狀,務必盡早找專業身心科醫師診斷治療,不要讓強迫症影響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及生命品質。

「耶魯-布朗強迫症評估量表」(圖/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王慧懿提供)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柯文哲羈押67日 陳佩琪臉書頻發文惹「串證」爭議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