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非足底筋膜炎!腳底痛長達3個月 竟是這病惹禍

長時間久站的人注意了...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一位55歲的女性,3個月前開始感覺有腳底痛,走路時疼痛加劇,無法走遠路,相當困擾,一直以為是足底筋膜炎,接受多次足底骨震波治療未見改善,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原來是罹患足底靜脈曲張。

運動、退化性關節炎。(圖非新聞當事人/攝影者Mika Stetsovski,flikr CC License/網址http://bit.ly/1LD0EHE)

▲(圖非新聞當事人/攝影者Mika Stetsovski,flikr CC License/網址http://bit.ly/1LD0EHE)

替該患者診治的書田診所靜脈血管外科主任游堂振表示,該名病人的小腿未見明顯的靜脈曲張青筋浮現,就診時於門診進行雙側下肢大小隱靜脈的血管超音波檢查和流體動力學檢查;在超音波檢查發現,大小隱靜脈都漲大,有明顯的逆流和交通枝不全,小腿和雙足溫度較高,溫熱現象在上舉後就消失,為「非典型足底筋膜炎(足底靜脈曲張)」。

游堂振指出,靜脈各種程度的擴張、彎曲、蛇行等變化,總稱為靜脈曲張,是因人類下肢皮下靜脈對抗地心引力失敗,大小隱靜脈辦膜失全和靜脈彎曲擴張引起靜脈回血失全所造成。許多人對靜脈曲張的印象都是發生在小腿,當靜脈曲張和靜脈回血失全發生於腳底時,就稱為「非典型足底筋膜炎」。

靜脈曲張發生比例女性約占33%,男性約15%,好發於需要長期站立不動者,像是從事服務業、老師、醫護人員、餐飲業等,多發生於腿部、腳底。

症狀為何?游堂振說,當靜脈曲張和靜脈回血失全發生時,多數在外觀上會有蜘蛛網或浮腳筋,也可能引起腳底麻痛、大小腿酸漲感、發熱、水腫、夜間抽筋、皮膚變色、硬塊有鬱血性皮膚變化甚至潰瘍、血栓、出血…等情形,影響生活品質。非典型足底筋膜炎也是一種新發現的表現,「外觀無明顯變化」,但腳底疼痛,走路無法走遠。

治療方面,游堂振解釋,有下列幾種,包含「壓迫治療」:醫療級彈性襪、「硬化劑注射治療」、「外科治療」:傳統高位結紮及隱靜脈抽除術、新近靜脈內血管封閉術(雷射或射頻)。至於採用何種方式,要視個人病況及需求與醫師討論。

以該女患者為例,經評估後先以醫療級彈性襪控制逆流,及增強小腿的幫浦功能以流體力學的改善,走路疼痛暫時消失。之後接受雙側血管內雷射封閉術及交通枝結紮後,疼痛明顯改善。

已有靜脈曲張困擾者,游堂振建議,日常生活遇到需久坐久站時,每隔一小時就要休息或活動雙腳,同時休息或睡眠時墊高雙腿;運動可選擇散步、游泳或作抬高腿部運動以、懸空踩腳踏車等;飲食上多吃高纖維、高蛋白質、含維生素C、E的食物,並減少鹽份的攝取量,以免腿腫;平時可穿著合適的醫療用彈性襪,倘發現靜脈曲張惡化,應儘早就醫。

游堂振提醒,現代人營養好,皮下膠原蛋白較厚,把靜脈藏在皮下,當走路疼痛無法走遠,很少想到是靜脈曲張引起,當腳底疼痛持續治療未見改善,尋求靜脈血管外科醫師才能及早診斷治療。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被爆「人設崩壞」?101董事長賈永婕邀網友中午吃便當 直播開聊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