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卓苡瑄
▲圖/卓苡瑄攝影
書裡的一字一句寫得平淡樸實,卻讓我哭著看完。
北韓是什麼模樣?逃離家鄉是什麼感覺?正視身上的瘡疤又要提起多大的勇氣?
我敢說,朴研美是我看過最勇敢的女孩。
當初想讀這本書,純粹是對於北韓的好奇。
因為關於北韓的資訊實在太少太少了,而對於新聞媒體的報導我也始終存著一分質疑,總是懷疑著那樣的報導內容真的是據實以報、毫無渲染嗎?想著,作為局外人的記者在執筆時難道沒有一點偏見或立場嗎?
所以當這本書出版時—— 一位脫北女孩親自講述她過去的一切,從出生、成長到逃亡——馬上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想從北韓人的觀點去看北韓,想透過她的視角瞧瞧她長大的地方、想知道她為什麼會選擇逃亡。
你不會在書裡見到華麗的語句、也不會有新穎的修辭,僅有的,只有會被作文老師嫌過於單調的平舖直述,但這樣不加修飾的文字,反倒卻更真切地寫在我的心上。
我以前就和朋友們討論過,若我們出生的地方在北韓,我們會想要逃離嗎? 相信多數人會反應性地回答我:「廢話,當然會啊!」
但在那時,我和朋友們討論出來的結果卻是「不會」。 回答「不會」並非我們願意生活在那樣的環境,而是若我生來就是北韓人,只能單一接收國家正面消息,對外界毫不知情,沒有網路、媒體只是政府傳聲筒的情況,又怎麼會知道被國家這樣對待著的自己是不合情理的?
出生在台灣的我很幸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也能夠隨自己喜歡從網路或書籍去汲取額外的知識與訊息,和朋友之間的對談都是開放性地,討論什麼、交流什麼都是我們的自由,不會有人去限制我的思想,想法能夠與朋友們相互激盪,更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
這樣「獨立思考」的養成,全都要歸功於我出生在台灣。
而在北韓,沒有「思考」,只有遵從。
國家說的就是聖旨,領導者就是他們的宗教信仰,不能質疑、不能猶豫,更不能反抗。
整本書最震撼我的,是朴研美雖生在北韓,卻憑著自己的意志決定離開,而那一年,她不過是14歲的孩子。
14歲,當我在為課業煩惱、為小情小愛傷神的時候,她卻緊握著媽媽的手,冒著被處死的風險,毅然決然地踏出北韓的土地。
在北韓生活是什麼模樣?
原來強權的壓制終究無法消弭所有反彈的聲音、原來守得再密再嚴,外界的消息一樣會流入國境。
雖然大多數的人民依然活在資訊封閉的社會裡,但至少在一片黑暗裡,仍有一絲微乎其微的曙光。
這光雖然又小又微弱,可卻是朴研美向前行的希望。
▲圖/卓苡瑄攝影
改變。 說來簡單,但真要做卻難如登天。
她大可不用冒著會被處刑的風險離開,繼續過著雖貧苦但安全的日子,就像她的親戚及朋友們一樣。
可她卻選了艱難的那條路走,而這路讓她飽受折磨,被捲進人口買賣、看著母親被強暴所得到的性啟蒙、被人口販子強姦且豢養著……全都發生在她14歲的那一年。
當她最後輾轉來到南韓後,她試著不去想起這事,假裝過去那些殘酷的事情從沒發生,卻日夜夜被記憶所刺痛著。
那樣的煎熬與矛盾一個小女孩又怎能承受的住? 但朴研美她辦到了。
她堅強地從傷痛裡走出來,誠實地面對過去的自己,並鉅細靡遺地將自己所經歷的事寫成一本自傳,縱使那過程必定痛得椎心蝕骨。
依照慣例,我想把閱讀的樂趣留給大家,所以關於書裡的內容我就這樣淡淡帶過就好。 我只能說,去看看這本書吧。
她的勇敢是該被全世界看見的,不論是同樣陷入掙扎的人們,又或是生活在幸福平穩的社會中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