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媽媽連生3胎都早產,且都不幸過世,媽媽不知如何處理傷痛,只想「遺忘」,卻從未忘記。早產兒個案管理師林貞秀創哀傷輔導機制,讓媽媽抱死去孩子,道謝道愛道歉再道別。
▲示意圖/攝影者Jens Bergander, flickr CC License
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護理部早產兒個案管理師林貞秀投身兒科護理病房超過20年,每年管理上百名個案,為讓早產兒更方便吸收母奶營養,成立「捐乳發送站」,也強化出院準備計畫,協助早產兒安全返家,並建立以家庭為中心的早產兒個案管理模式,今天獲頒南丁格爾獎特殊貢獻獎。
貞秀剛出生時身體不好,心臟有問題,呼吸也不順暢,只要一哭,全臉就翻黑,喝奶也得靠滴管餵食。一直到國民小學,也常半夜發燒,當年醫療環境不如現在發達,她的媽媽常常晚上去敲診所門,拜託醫生救命。
回想媽媽辛苦,林貞秀格外心疼,這也是她長期投身兒科護理的關鍵原因,「幫助病重孩童的父母,就好像是補償過去的媽媽」。她也格外理解,孩子生病、垂危時,媽媽常自責、難過,甚至在孩子死亡後走不出傷痛、陷入憂鬱深谷。
曾有一個媽媽生雙胞胎後,其中一名胎兒不幸過世。林貞秀說,站在醫療立場,都會希望媽媽快點抱抱活著的孩子,要關注在活人上;但媽媽不願意,「心裡懷著對死去孩子的愧疚」,這件事帶來衝擊,林貞秀意識到須先處理媽媽傷痛,才能做好後續照護工作。
林貞秀建立悲傷處理程序,如果家長遇到孩子過世,會請媽媽為孩子洗澡、抱抱孩子、跟孩子合照,並且訴說懷孕過程心情、快樂感受,鄭重的跟孩子道謝、道愛、道歉、道別,再送孩子離去。
「最怕遇到孩子離去,但都不哭泣的媽媽」,林貞秀說,悲傷如果沒有理,會一直壓在媽媽心上,變成過不去的檻。
林貞秀說,曾有一名媽媽在懷孕29週時早產,孩子後來還是過世,媽媽要求說明死因,但聽說明過程都很淡漠,只有在醫師出示孩子照片時才有明顯反應。林貞秀事後詢問媽媽,是不是心裡有創傷,媽媽才說出,過去也曾有兩胎早產,且都過世,她當時只想盡快遺忘,不想跟那兩個孩子有連結,但從未忘記,成為深層傷痛。
林貞秀後來建議這個媽媽,不妨用寫信方式寫下心情來,放在孩子的包巾再一起火化,好好跟孩子道別,讓孩子知道媽媽心情,也讓媽媽可整理哀傷情緒,日後可以繼續過生活或迎接下一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