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太貪嘴,恐加重經前不悅症症狀。董氏基金會指出,許多女性在「好朋友」來訪時有身心不適的經驗,甚至有些人在經期前幾天,就開始出現情緒不穩定、頭頸背痛等症狀,若症狀到月經來潮後兩、三天後仍持續且影響到生活,屬於「經前不悅症」。欲降低經前不悅症帶來的不適感,專家建議平日應少吃太甜、太鹹、生冷等食物。
▲專家提醒,改善經前不悅症,平常應避免攝取高脂、過甜等食物,若狀況仍未好轉,應尋求專業身心科醫師診治。(圖為模擬畫面,與新聞內容無關/波小姐提供)
台灣婦產科身心醫學會常務理事蕭美君指出,「經前症候群」是一種身心症,通常於經前一週出現乳房脹痛、頭頸背痛、食慾增加、情緒低落、緊張易怒、失眠等症狀,症狀若於經期來潮兩、三天後仍持續,且影響工作、社交等日常生活,屬於「經前不悅症」。董氏基金會指出表示,有3%至8%的停經前的女性患有經前不悅症,甚至15%患有經前不悅症的女性至少企圖自殺過一次。
蕭美君說,年齡介於25至35歲且經期不規則者、飲食不均、常處於壓力情境且缺乏運動者、曾流產或有產後憂鬱症者、曾罹患憂鬱症者,都可能是經前症候群及經前不悅症的高危險群。
經前不悅症患者日後引發產後憂鬱、更年期障礙,及各種身心情緒疾病機率會高於一般人。蕭美君建議,女性平常應避免攝取高脂、過甜、過鹹及生冷食物,須調整規律且足夠睡眠、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每日觀察並記錄經期及情緒狀態,了解自己經前的症狀及型態。若無法透過前述方式改善不適症狀,須尋求專業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進行評估,接受治療,避免因拖延病情導致憂鬱症發生。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經前不悅症會因為外在加重的壓力,引發無法溝通、焦躁、怒斥、忍不住哭泣等行為,當這些現象出現,可能是因為生理期或其他原因而處於高壓狀態,提醒家人需要體恤及見機行事,例如協助分擔家務等。
此外,葉雅馨也特別提醒,尤其是媽媽們需認清及建立自己在家中是重要角色的觀念,更應善待自己、照顧好自己,才有好的持家能力;建議媽媽們降低追求完美的標準,尤其察覺身心不舒服時,別強迫自己打理所有家務,可以詢問自己「如果今天沒有洗衣服、洗碗,真的那麼嚴重嗎?」養成定時檢視情緒的習慣,並預告家人自己的生理期即將來潮,使他們了解每個月至少有一週需要分擔家務及更多體貼。
★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
※ 反霸凌專線:0800-200-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