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
醫界早發現,一個人的活動量、體適能狀況是預測心血管疾病發生率、預後關鍵因素。長期久坐不動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比活動量大的人來得高。有規律激烈運動者,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最低。因此,美國心臟醫學會要求臨床醫師評估病患的身體活動、體適能狀況。除了開立藥物處方箋,醫師也要與病患討論如何提升活動量、體適能。
透過智慧手機 可評估身體活動量
美國蘋果公司在2015年推出ResearchKit數位醫療平台,開發者、研究員可以透過iPhone用戶、先進感測器所收集的數據進行醫學研究。手機內建加速度計、陀螺儀、羅盤等可評估手機使用者的行走步數、活動度與睡眠品質。再透過螢幕問卷,研究人員可以進一步瞭解使用者的認知功能、情緒變化,而美國史丹佛大學運用這項數位醫療平台所研發出的MyHeart Counts App頗受矚目,在2017年2月,研究團隊於《美國醫學會-心臟醫學期刊》(JAMA Cardiology)發表了初步研究成果。
民眾自認活動量大 手機App數據打臉
MyHeart Counts App可以計算許多心臟功能相關指數,從App得到的數據,往往比病人自己提供的數據更精準。
研究人員分析2015年3月MyHeart Counts推出後至該年10月五萬名下載用戶資訊。比較週間與週末不同程度活動量,研究人員將受試民眾區分為不太活動型、司機型、週末勇士型與積極活動型等四大類。
結果發現,一個人的活動量、運動量與糖尿病、心臟病、胸痛、關節痛等心臟風險大有關聯。研究人員更發現,使用者自評出的活動量數據,往往高於手機偵測數據,由此可知,醫師往後看診,可能要求病患拿出手機數據,這樣評估較為精準。
善加運用新科技 有助獲得精準數據
《美國醫學協會雜誌心臟醫學》評論主筆、主編認為,在智慧型手機如此普遍的時代,血壓值、血糖值、穿戴裝置感應生理數據、照片、社交媒介文字等資訊幾乎都能匯集到網路、手機當中,若能善加分析,一定能提供更多有意義的資訊。
延伸閱讀
1.McConnell, M. V., Shcherbina, A., & Pavlovic, A. (2017). Feasibility of obtaining measures of lifestyle from a smartphone app: the MyHeart Counts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 JAMA Cardiology, 2(1), 67-76.
2.Spring, B., Pfammatter, A., & Alshurafa, N. (2017). First steps into the brave new transdiscipline of mobile health. JAMA Cardiolology, 2(1), 76-78.
3.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
資料來源: http://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