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一位居住在菲律賓宿霧附近小島的莎拉(Sarah Dayday),罹患牙釉母質細胞瘤多年,不僅影響外觀,更阻礙吃飯和說話的能力,苦不堪言,所幸透過慈濟菲律賓分會志工的轉介,來到台北慈濟醫院治療,歷經16個多小時的接力手術,成功切除腫瘤,並重建下顎骨,莎拉恢復原來的臉頰面貌、重拾久違的笑容。
▲居住在菲律賓的莎拉,下巴冒出巨大腫瘤,遠赴台北慈濟醫院治療。(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診治該患者的台北慈濟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任夏毅然說,七年前,莎拉的下門牙左邊第一顆牙齒疼痛且搖晃,幾乎要掉落,下巴也腫起,但當地醫療資源不足,加上沒錢就醫,而尋求巫師的協助。巫師為她拔除疼痛的那顆牙齒,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其餘牙齒開始一顆接著一顆疼痛、掉落,腫起部分漸漸長成有如壘球般大小的巨大腫瘤,占據整個下巴與口底處,導致患者飲食吃力,連說話也有困難。
台北慈濟醫院口腔顎面外科團隊為莎拉做病理切片檢查,確診其牙釉母質細胞瘤(又稱牙釉母質瘤)是良性腫瘤。夏毅然表示,因牙釉母質細胞瘤有慢慢延著骨頭擴散的特性,如果不治療,仍然會有造成遠端轉移的危險,所以在臨床上要用治療惡性腫瘤的精神來對待。莎拉的手術治療規劃成三階段,第一、二階段手術已於4月26日進行。夏毅然負責切除腫瘤,該團隊醫師鄭育誠是以3D列印技術為引導模型,來重建下顎骨。
夏毅然表示,牙釉母質細胞是幫助牙齒發育與萌出的細胞,基本上在牙齒萌出後要消失,一但有殘存下來就變成腫瘤,多半是良性腫瘤,極少數病人會有惡性轉變。
夏毅然提到,整體手術是將巨大腫瘤切除,連同下巴骨、牙齒也跟著去除,然後重建下巴,等到傷口完全癒合,再裝上植牙,讓患者能夠咬合吃東西、方便說話。
重建的步驟,是取小腿腓骨放到原來下巴的位置,再加上金屬板固定。因小腿腓骨是直的,會配合下巴的形狀,將小腿腓骨切成幾段,折成彎曲的形狀,彎曲分裂處若超過0.5公分,就用骨粉或碎骨頭填補。至於血管的部分,則用腿骨血管接到頸部血管,兩邊的血管都要能吻合不漏血,也不會栓塞,手術才算成功。
夏毅然指出,取小腿的腓骨並不會造成患者日後行動的問題,剛開始可能會因神經暫時麻木,有走路一跛一跛的狀況,只要感覺神經恢復,再加上她願意配合復健,一點也不會影響生活,可以跳、可以跑,都沒問題。
鄭育誠說明,使用3D技術,有別於傳統,可以從手術前先在電腦上做模擬,再運用3D列印做出手術模版,再以此手術模版使用在手術中,做出真正的下巴形狀,誤差值低,最多在2到3毫米內。
夏毅然形容病患的臉從木瓜狀,術後變成蘋果臉,手術與重建歷經約16個小時,傷口已拆線且恢復良好,也能咀嚼食物,待下顎傷口完全癒合,約十二個月後,病人再回該院進行第三階段手術,由醫師許博智替其植牙,重建咬合功能。
手術屆滿一個月,該院為莎拉舉辦感恩祝福出院記者會,她開心地說,「很感謝台北慈濟醫院的團隊,讓我變漂亮,說話也比較清楚了。」
▲居住在菲律賓的莎拉(左二),下巴冒出巨大腫瘤,遠赴台北慈濟醫院治療,成功回復原本面貌,順利出院。(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