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以為月經來!輕熟女「血屎記」體重狂掉 竟是這病搞鬼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一名35歲的林小姐幾乎天天腹瀉,糞便中還帶有黏液狀的血,原本還以為是月經來潮,但讓她感到不安的是,動不動就得跑廁所,最高紀錄一天要拉約20次,且體重在一個禮拜掉了七公斤,整個人因此虛脫無力,驚覺不對勁,拖了半年才到院檢查,發現竟是潰瘍性結腸炎,長期無正確治療,恐會演變成大腸癌。

醫師翁昭旼提醒,若出現腹痛和腹瀉時糞便帶血和黏液持續超過3周,應提高警覺,可能是「慢腸炎」徵兆。(圖為模擬畫面,非新聞當事人/記者楊晴雯攝)

▲醫師翁昭旼提醒,若出現腹痛和腹瀉時糞便帶血和黏液持續超過3周,應提高警覺,可能是「慢腸炎」徵兆。(圖為模擬畫面,非新聞當事人/記者楊晴雯攝)

林小姐說,在照腸鏡時,發現腸子長了3公分的瘜肉,割掉瘜肉後還是有血便,後來又照了好幾次大腸鏡,折磨了好一段時間,還是沒有答案,最後才在台大醫院,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屬於慢性病。她說,當初害怕要一直吃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好」,於是尋求民俗療法,各種詭異的中草藥、針灸、氣功、電療、前世今生療法等都試過,結果病情每況愈下。

「我記得最高紀錄一天可以血便快20次,糞便中還會出現濃稠組織,脹到快吐的脹氣,甚至腹痛到全身無力。」林小姐說,病情嚴重的時候,一星期體重可以掉七、八公斤,工作完全是靠意志力來支撐。最後才回到台大醫院遵循醫囑服藥,現在病情獲得穩定控制。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翁昭旼指出,因自體免疫異常引發的「發炎性腸道疾病」近年患病人數急速增加,依照全民健保資料重大傷病檔分析,患者人數從1998年到2013年間總計上升了26倍。

為了加強民眾對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認識與記憶,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宣布以「慢腸炎」取代該病全名,並首度引進國外施行多年的「發炎性腸道疾病方便卡(Can’t Wait Card)」,盼更多業者、公家單位主動提供適時的廁所使用協助,解決病患急迫性如廁需求。

「慢腸炎」不僅在生理上造成不適與威脅,過去由於疾病認知度低,患者難以對外解釋說明自身狀況,頻繁腹瀉與經常性的如廁需求,更導致病患在人際、職場上的誤解。

「慢腸炎」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兩類。翁昭旼說,該疾病發病初期症狀容易與腸道感染,如結核菌感染、機能性腸胃障礙,如腸躁症混淆,造成患者對疾病的輕忽。若未接受正確治療,腸道將持續發炎並漫延侵犯腸道黏膜,造成膿瘍或是腸道纖維化;在反覆發炎的狀況下,最後甚至將產生偽息肉組織或導致腸穿孔、癌症病變等嚴重後果。

翁昭旼強調,民眾若出現腹痛和腹瀉時糞便帶血和黏液持續超過3周;急便感,但卻無解便、或感覺解不乾淨;無刻意減重,但1年內體重減輕超過10%以上,以上項目符合任何一點,請盡速至腸胃專科檢查,有可能是「慢腸炎」的徵兆。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