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島電子報/對台思維僵化 兩岸融合艱困險阻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柳金財/美麗島電子報
圖/美麗島電子報


一、蔡英文兩岸政策的善意表達
蔡英文政府的兩岸政策論述,主張維持現狀,依循中華民國憲法、憲政體制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並沒有積極推動「兩國論」或發表相關反中論述,也無主動挑釁大陸當局底線。尤其是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去除執政前「兩國論」設定主軸,公民投票法修正排除領土變更複決案;相關政府官員接連表示,兩岸協議不是國際協議,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中國人非外國人等等。這樣中間溫和路線,實不同於陳水扁執政中後期,倡議「一邊一國論」及推動台灣正常國家運動。 

然在教育、歷史、文化及司法領域上,被質疑為進行一系列去中國化政策,舉凡教育歷史文化部會首長及司法院大法官之遴選、歷史課綱及公民科課綱微調,被批評去中華民國、去國民黨、去蔣中正、去孫中山之內涵。就此而論,蔡英文兩岸政策內外有別策略,往往產生相互矛盾,導致善意不易疊加。 

觀之大陸學界對蔡英文的意識型態定性,認為其路線是推動文化、教育、歷史及司法台獨;為一種緩慢台獨、漸進台獨、隱性台獨、柔性台獨、和平台獨、民主台獨及曲線台獨。這些定性有待斟酌,尚待檢證,但卻顯示陸方對蔡英文的不信任。自蔡英文擔任民進黨主席以來及就職總統,一直持守中間路線,並未公開表示追求台灣法理獨立目標。 

事實上,依據憲法及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已經有隱含兩岸關係性質是「兩岸一國」、「一國兩區」定位之意義。宣稱台灣與中國關係是「兩岸關係」,而非是「中台關係」,指明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而是非國與國關係;宣稱依憲法維護中華民國領土與主權,也可解釋成兩岸領土與主權重疊。若大陸當局做如此觀,如同柯市長所提「一五新觀點」,尊重兩岸既有基礎的協議,闡述「一個中國原來不是問題」、沒有人認為有「兩個中國」、表達尊重「九二共識」歷史事實。同時也揭櫫「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兩岸關係是可以正常化,未必會倒退,產生劍拔弩張的新對抗與衝突。


二、大陸當局對台政策困境,欠缺民共間交流
然而,大陸對台政策並沒有作如此寬鬆解釋,而是區隔民進黨政府/台北市政府、蔡英文總統/柯文哲市長,形成中央與地方的不同調與區隔做法,對柯之寬鬆在於個人,而對蔡之嚴格係因政黨組織。這樣的區隔不僅邊緣化民進黨,也容易產生敵對意識,將民進黨推出統一戰線聯盟 。這種植基於傳統的統戰策略,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聯左、拉中、打右」固然分離泛綠政治聯盟,形成地方包圍中央態勢,卻邊緣化民進黨的兩岸事務參與。 

大陸對台政策具有「硬的更硬、軟的更軟」特徵。在「硬的更硬」方面,體現原則的堅定性,以「九二共識」堅壁清野的區分製造對立面,區隔藍綠政黨、地方政府、愛國/綠色台商企業及愛國/綠色藝人等,這固然有效區分對台政策的標的群體,但也創造兩岸諸多領域的更多衝突;甚至刺激台灣內部政黨對立、族群衝突及國族認同紛亂。例如,在兩岸城市交流方面,參與滬台雙城論壇,但拒絕參與高雄港灣城市交流;與泛藍執政八縣市交流,拒絕與泛綠執政縣市交流。 

目前蔡英文當局並無主動拉攏大陸邦交國,或採行外交挑釁行為,甚至自我限縮不推動以台灣名義參與聯合國活動。然大陸當局仍視其兩岸論述,為一份未完成答卷。試問一個擁有45%基本盤民意的政黨,卻長期被排除兩岸關係參與外,這樣的對台政策並不完整,難以引導兩岸真正邁向融合的發展方向。大陸當局對台政策在「軟的更軟」方面,強調兩岸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從既往強調「向南移、向下沉」、「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南部、中低收入戶、青年人),逐漸轉移至「一代一線」(年輕一代、基層一線),提出準「國民待遇」優惠措施,拉攏台灣民眾親中、友中及愛中。 

國、民兩黨的國家認同本來就有差異,國民黨本身就主張兩岸統一;但民進黨從主張獨立建國到承認中華民國,從認為要拋棄中華民國外衣,到呼籲正式中華民國存在,這是一大轉變。儘管或有論者批評這是「借殼上市」,然而這也是台灣的中華民國化過程,在台獨論述上並非完全沒有實質轉型。 

從大陸當局角度來說,蔡式的內外有別兩岸論述策略,難以創造善意避免衝撞。大陸當局對台外交採取「剃光頭」策略,兩岸衝撞程度可能超過民進黨首次執政時期,這提供獨派迫使蔡政府轉向台灣國家正常化路線的社會基礎。大陸當局要求民進黨政府,一步到位回到「九二共識」及認同核心意涵,對一個較欠缺「中國元素」的本土政黨,立即轉變政治立場確實有其困難。若大陸當局跳脫僵化思維,就能引導民進黨兩岸政策正向轉型。


三、大陸當局對台政策錯失歷史機會之窗及創造兩岸敵意
民進黨首次執政時期,陳水扁曾提出創新開放的兩岸政策思維,包括兩岸政治統合論、共同架構「未來一中」、「一個中國原本不是問題」、「以中華民國憲法應對對岸一個中國原則」;也提出「四不一沒有政策」。假設當時大陸當局沒有壓制台灣外交及發生諾魯斷交事件,能夠妥善健康引導,後來會有「一邊一國論」及正常國家運動嗎?無庸置疑的,獨派政治勢力聯盟確實不斷地推動台灣國家正常化運動,制約民進黨兩岸政策實質轉型,包括承認「九二共識」、「憲法一中」及凍結《公投台獨黨綱》。 

正因基本教義派箝制,往往迫使民進黨的兩岸政策「進一步、退一步」,難以真正轉型。大陸對台外交壓制,往往適得其反,導致台灣民眾對大陸敵意升高及台灣人認同攀升,「硬的更硬」做法促動台獨更為激進主義的揚升。例如國民黨政府雖奉行「一中原則」,但1990年台沙斷交、1992年台韓斷交、1997年台非斷交,皆是台灣民眾對大陸敵意高升時期;同時1996年對台飛彈試射,首次台灣人認同高於中國人認同。試問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竟會換來大陸官員「誰理你們」的回應,如何營造「兩岸一家親」及心靈契合呢?


四、蔡英文兩岸政策應信守維持現狀承諾,遵循中間路線
鑒於最近台灣外交困境重重,巴拿馬與台斷交,台灣僅剩20個邦交國;且被要求非邦交國辦事處,不得使用中華民國或台灣名稱。扁政府時期的前行政院長游錫(方方土)表示,「當『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少之又少時,『台灣』的邦交國就會出現。」這意謂中華民國的邦交國變少並無所謂、也不必擔心,自然國際上就會出現願意跟台灣建交的國家。 

這樣政策思維邏輯極具跳躍有其局限性,無庸置疑的,當以中華民國名義參與國際空間日蹙、困難重重,確實可能促動獨派採行以台灣名義參與國際組織,及追求法理獨立與正常國家目標。但國際政治的現實,會因變更國號增加外交空間嗎?既然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連蔡英文總統呼籲正視中華民國,變更國號就有國家願意與台灣建交的設想,恐怕過於樂觀。 

獨派認為台灣要成為正常國家,關鍵包括制訂台灣憲法、國家正名憲法化、以台灣名義參加聯合國。這些論點直接挑戰蔡政府兩岸政策論述,試圖將中華民國憲法、維持兩岸現狀,轉換成台灣新憲法、國家正名憲法化改變現狀。一旦從中間溫和路線走向激進挑釁路線,兩岸關係陷入熱對抗;蔡英文若偏離維持現狀承諾,難以獲取中間選民信任,選票無法極大化,不僅無法繼續順遂執政也難以再度取得政權。 

檢視民進黨能夠能取得政權,皆是採取中間溫和路線。1999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承認中華民國,贏取2000年總統大選;2015年提出維持兩岸現狀,贏取2016年總統大選。1991年通過《公投台黨綱》,1992年國會大選失利;2007年通過《正常國家決議文》,2008年總統大選嚴重挫敗。 

據此而論,極端激進主義路線並無法成為贏取選票的選戰主軸,無法拓展支持選民網絡擴增群眾基礎。蔡英文政府面對兩岸與外交的治理困境,仍應重申維持現狀及採行不挑釁、不對抗策略,避免給與「武統」師出有名之口實,方為避戰之道。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