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32歲的吳先生因全身倦怠不適、噁心嘔吐吃不下及出現茶色尿,至醫院急診就醫,抽血檢驗發現肝功能指數超過5,000,合併黃膽指數高,診斷為急性A型肝炎而收治住院。
▲海鮮示意圖。(圖/李鴻典攝)
收治病例的成大醫院感染科醫師薛伶珊表示,這名在科學園區擔任工程師的病人,此次就診前身體健康無任何慢性病或相關病史,經詢問詳細發現其因工作關係經常外食,發病前曾至夜市食用海鮮類食物,可能因此感染急性A型肝炎。經過治療後,已順利痊癒出院。
薛伶珊指出,A型肝炎除了做好飲食衛生預防「糞口傳播」之外,也有疫苗可以施打,是預防的最有效措施,接種1劑疫苗後,95%以上可產生保護抗體,而按期完成2次疫苗接種者,其所產生的免疫力可維持20年以上。
台灣早年曾流行A型肝炎,許多人因此獲得抗體。近年因公共衛生環境提升,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台灣40歲以下年輕人大多無A型肝炎病毒相關抗體。近2年急性A型肝炎病例較過往明顯增多,105年確診案例數破1,000人,且年齡集中在20-39歲,為歷年來新高。
薛伶珊指出,A型肝炎主要透過糞口傳播,藉由食入遭受病毒汙染的食物或水感染A型肝炎病毒,造成急性肝臟發炎,潛伏期約15-50天,感染後可能會出現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或上腹不適,後續可能會造成黃疸,初期症狀和感冒類似,經常容易混淆。
對於老年人或是原本就有慢性肝炎,如B型肝炎或C型肝炎帶原的病人,有可能會併發猛爆型肝炎而導致死亡。但大多數病例經支持性治療後會自然痊癒,並具有終身免疫力。
另外,急性A型肝炎患者的糞便排泄物之中有大量A型肝炎病毒顆粒,如果汙染到水源或食物,造成許多沒有抵抗力的人吃到被汙染的東西,尤其是生飲、生食,有可能造成A型肝炎大流行。
A型肝炎雖然不會導致慢性肝炎,但有10%的病人在急性發病後6個月內有可能症狀復發。因此薛伶珊提醒指出,為預防A型肝炎,應注意飲食衛生,不可生飲、生食,食物應煮熟,尤其是生蠔或水產貝類,同時也應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飯前、便後及處理食物前需正確洗手。
薛伶珊也另指出,依據衛福部疾管署的監測資料顯示,約有一半A型肝炎病人同時有其它傳染疾病,如梅毒、淋病或愛滋病感染;為阻斷疫情的傳播,疾管署從105年10月1日起實施「擴大A型肝炎公費疫苗接種試辦計畫」,新增A型肝炎公費疫苗接種對象,針對確診HIV感染或新確診梅毒、淋病,且為民國66年(含)1月1日以後出生者,提供1劑公費A型肝炎疫苗。建議高危險群如無A型肝炎抗體者應接種2劑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另亦應避免多重性伴侶、不安全性行為,以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