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換日線/當幼稚園4歲開始「性教育」 還會送孩子去讀嗎?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原文標題:打破社會禁忌迷思(下):給打算成為父母的你,當幼稚園四歲開始「性教育」,還會送孩子去讀嗎?

文/谷卓/換日線Crossing

我與荷蘭籍老公(Ra)決定結婚前,我的婆婆有天跟我們聊要去哪裡旅遊時,突然說:「瑞士啊!Ra 的小妹就是在那裡受孕的,當時我們還在露營呢!」

這一句讓我尷尬的話,是那麼自然而然的脫口而出,語氣不帶一點淫穢,純粹就是認為我「都要結婚生子了,夠成熟了」、「都是家人,這也不是秘密」、「那裡真的好山好水啊,在大自然裡感受伴侶的愛」。

我不會說荷蘭人很「開放」,因為他們的開放與美式的開放其實是很不一樣的。荷蘭人在談論「性」的時候,的確能侃侃而談,但同時帶有嚴肅、大方、再自然健康不過了的語氣。社會中並不會「禁止」孩童對於「性」的好奇心或是青少年對「性」的慾望。

但他們一方面又很「保守」,不會將「我要去大便」、「你看,她胸前晃著兩顆大肉球」這種跟生理器官隱私有關的話大喇喇地說出口。因為荷蘭教育圈,一直致力於將「性教育是幫助人自我了解、尊重他人」的觀念,用正面健康的態度傳遞給每一位社會分子。即便是好朋友,誰想要聽到「你去大便」這類會聯想到畫面的話呢?

▲示意圖/攝影者slayer, Flickr CC License

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啟蒙老師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有這樣的母女對答:「被誘姦後的某天,思琪在飯桌上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詫異的回:『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的人。』」

什麼樣才是「需要的人」?父母對於孩子的性教育已經匱乏到只有「性愛」嗎?其實,若不是大人(社會)先將「性」話題視為禁忌,誰不希望在成長的過程中、交友的碰撞中,有生命的前輩引路,能夠溫柔地聆聽、建設性的建議、輕撫擦拭傷口?即便是在我們成為父母後,教導自己的孩子遇到棘手的性問題時,還能回頭請教父母當初是怎麼走過來的。

每個人都渴望「愛與關係」,然而,台灣的家庭,卻因社會「性教育=性的教育」的誤解,大人越努力想要避免孩子暴露在那樣的訊息,就越將孩子置於「無知」的危險之中。前一陣子家長與民代跳出來說要「純潔教育」,難道「性教育」就是不純潔教育?孩子有天會「突然」懂得去愛、去選擇嗎?然後遍體麟傷,然後責怪學校。

父母,想想一個生命是怎麼來的吧!誠如荷蘭人的觀點:每個人都是一個「性個體」(sexual being),無論有無性愛,都是因性別中的精子和卵子而來的,所以,他們將嬰兒出生,視為是性教育的開始,寶寶能從父母身上感受到愛、肢體接觸、親密關係、碰觸時的舒服與否、性別角色等,這都屬於「性教育」,而父母是孩子為「人」的第一個老師,是極其重要模範。

倘若你不小心看見一對女兒(5、6 歲)在互聞隱私處的味道(我就是看到朋友的女兒這樣,她們還笑著跑來說要摸我的),兒子房間的垃圾桶裡有用過的保險套,都已經暗示你「我需要性方面的正確知識」時,你卻錯過了用不卑不亢的態度去建立孩子的正面性觀念,以為不提就不會再發生,那只會讓你與孩子親密溝通的頻率漸行漸遠。

荷蘭人視「性教育」為一「持續」的概念,是每個人畢生的課題,各年齡都可能,也都會遇到騷擾或身體上不舒服的碰觸,即便是夫妻之間,都會有感情或性生活的關卡,這些都屬於「性」學習課題。所以,只要是「人」,就需要「性教育」。

父母也要做功課!每個階段都不同的「性教育」需求

我的婆婆向我解釋,當孩子觀察父母的關係,對「性」充滿疑惑(如:寶寶怎麼進到媽媽身體呢?)倘若閉口不答,那麼父母的沉默容易讓孩子認為那樣的關係或接觸「不舒服」。身為父母一定要懂得尋求專業的力量,準備好接招孩子每個階段對「性」的大哉問,只要回答方式適合年齡認知、態度健康,孩子對於「性議題」的態度就會偏向正面與愉悅的。

其實,當我們了解孩子心智發展的速度,就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給予適當的答案(譬如我一歲半的兒子問雞雞,我就只需要先跟他說是用來尿尿的)。當一個 4 歲的孩子問:「我是怎麼來的啊?」你絕對不會說「男生陰莖插入女生陰道來的」,除了認知上的不足,更關鍵的是孩子「道德感」和「判斷能力」的未成熟。這時,「性教育」的重點可以放在發生親密接觸前,是父母雙方先有「愛」,把父母之間的愛、男女身體構造的不同、強調「爸媽」關係的獨特性當作這時期的「性議題」,再隨之年齡和知識增長而搭建到位。

「你太小了,還不懂啦!」容易導致孩子對於性知識的負面態度與反效果。

荷蘭幼稚園,4 歲開始「性教育」

歐洲性教育開始的年齡不一,譬如:葡萄牙 5 歲、西班牙和義大利 14 歲。

奇怪,怎麼會 5 歲就開始?怎麼可能予人熱情奔放之感的西班牙人晚到 14 歲?那是因為各國對於性教育涉及的層面定義不一。荷蘭人普遍有一認知:「性教育是『自我價值』與『身分認知』的教育」,是身為人的權利必須了解的生活知識,所以幼稚園開始,就有「性教育」課程。

▲影片來源:YouTube,若遭移除請見諒

老師:「他們在做什麼呢?」
學生:「擁抱」
老師:「那你什麼時候會擁抱呢?」
學生:「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
老師:「嗯,愛人的時候會擁抱。」
學生:「還有親親!」

這是幼稚園中老師與孩童的性教育課程,討論身體接觸和關係。我相信台灣許多父母和幼稚園老師也會教導孩子「不能隨便讓陌生人碰」,但我們缺乏了「為什麼不能」(大人的朋友,孩子第一次見也是陌生人啊),也少了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以釐清自我感受。台灣的父母期盼孩子科科滿分、4 歲就懂三種語言,然而,會不會若干年後孩子結婚了,選擇了一位外表光鮮亮麗但家暴的人,天真的以為這是愛的形式、是不能逃脫的命運,然後在關係裡,逐漸失去自我......?

荷蘭人幼稚園開始「性教育」,是因為相信在「性愛」之前,要懂得認識自己、知道什麼樣的感受是愛、性別的不同、對於不舒服的接觸要學習拒絕,並且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什麼樣的選擇是最好的。這是在大格局之中的高度與態度,因為「了解」,所以會「判斷」、發展出健全的人格。

成長必經的過程,請培養孩子負責和尊重

荷蘭性教育(上)篇中,我指出荷蘭是全球青少年懷孕比例最低的國家之一,顯示開誠布公或提早開始談性教育,與我們的擔憂──「孩子知道後更想去嘗試禁果」的假設,是沒有絕對關係的。相反的,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證實:「從幼稚園開始性教育,不安全懷孕、生產死亡、性病傳染的有效預防比例都較高。」(註一)

人的發展過程是無法被阻止「某些事」的發生,歐洲青少年發生第一次性行為多在 16-18 歲,而正視「性教育」的荷蘭,他們的青少年明確指出自己的第一次性行為是出於「想要和有趣」的原因。聽起來荒唐,但反觀六成以上的美國青少年,在發生第一次性行為後,是後悔的、覺得自己沒有真的想清楚的(註二)。

荷蘭青少年面對「性」的自主意識(雙方都認為這是「我」要的)、行為負責(後果或防範措施)與判斷的能力(我想清楚了、如何正確做),或許更有益於自我價值的定位,和未來人生的選擇。而父母所能做的,正是用務實不逃避的的認真態度,去說明這「早晚會發生,但應該是健康與愉悅」的事,尋求專業的合作或資源,用整個社會的力量,培養孩子對「愛」和「我」的認識。

結語(下)

《房》一書的作者提到:「『這件事』是在她很小的時候知道的,聽起來很煽情,但它影響了,改變我的一生。」

我不能說荷蘭的性教育一定好,因為連荷蘭人都覺得還不夠好,但他們的確深深相信「人都需要愛與被愛、需要在關係的網絡之中」,這是從甫出生,「性」就伴隨我們一生的不爭事實。父母的角色和態度能決定自己對孩子在性教育的「影響程度」,而永遠無法「控制另一個體」。身為大人的我們,別總是把青少年對「愛的好奇」說成是被性慾沖昏頭,或因為性激素太強而只想做愛。

社會上每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給予孩子權利去「了解」,再教導其「判斷」。有「選擇」的空間,遠比人生裡只有「是非題」要人性化的多了,但請先學會「負責」。荷蘭的經驗先做給我們看了,台灣的父母,別再說「你還小,不懂」。

註一:研究報告來源:"Global Public Health: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註二:調查資料來源:With One Voice

 

   上集回顧:【換日線/性教育不只是「性的教育」 荷蘭人越危險才越要談】

➲ https://goo.gl/1TQEEn

 

   關聯閱讀

掌權者,你為何不溫柔?──「輔心事件」,從史丹佛性侵案談起

「二十分鐘的行為」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教養不插手,我的荷蘭婆婆經典語錄

 

   作者:谷卓/世界一隅寫信給你

是老師,相信用生命感動生命。現正練習當溫柔的跳針媽媽。求學歷經加拿大、澳洲、荷蘭的滋養,走訪二十餘國。遇見荷蘭籍老公後,無論在旅行的路上、瑣碎的日子裡,都是熱熱鬧鬧的激辯不休。 視書寫為呼吸,喜歡觀察、問為什麼,靜下心發現不一樣的美好,然後我們可以怎麼更好。專寫愛與關係、跨文化與教育。 臉書專頁:Jivan小天涯手記

 

執行編輯:YUKI
核稿編輯:張翔一

  本文轉載自換日線Crossing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台灣隊奪冠!迎接英雄凱旋歸來 卓揆宴請12強選手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