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時報出版/「覺得自己被社會拒絕」孤獨與絕望讓他成加害者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圖/攝影者Ines Njers, Flickr CC License

文/碓井真史(譯:李怡修)

※ 本文節錄自《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被逼入絕境的青少年心理》一書

現實世界始終是複雜的,不是小朋友看電視上演的那樣─能明確地區分正義的夥伴與邪惡的傢伙。這世界沒有完美的人,就算是看起來很幸福的人,也多半隱忍著無法對旁人訴說的痛苦。

但是,這個青年將事物明確地、非黑即白地一分為二─不是人生勝利組就是人生失敗組,不是帥哥就是醜男,不是朋友就是背叛者。在生活中,他有能聊天的同事,甚至曾一起去秋葉原玩;也有在網路上認識的女生,見過幾次面。即使這樣,他還是覺得自己沒有朋友、沒有女朋友,沒有人理解自己,將來也不會有。

他對自己的評價、對他人的評價都十分極端,不是零分就是一百分。他說自己在某個時候被裝扮成完美的好孩子,又說這八年來不斷地失敗,說自己是日本最糟糕的人生失敗組。其實,就算在短大時期的朋友很少,但他的成績很好,如果取得資格畢業,一定可以到一流企業做正職工作。這一點,學校相關人士也覺得非常可惜。他不能滿足於那樣的狀況,明明是自己先放棄機會,卻又說自己過著不斷失敗的人生。

在職場上,他絕對不是最被討厭的人;感情上,雖然沒有跟哪位女性發展到男女朋友的關係,但是有一起活動的朋友,所以一般人應該會覺得將來還有機會。但是他沒有這樣柔軟的想法。對他來說,如果不是對自己百分之百理解的朋友,就不算朋友。在現實世界裡,他有認識的人也有朋友,但是心理上始終覺得自己是一個人。他把朋友當成是「表面上的朋友」而已,而周遭的人「全都是敵人」,然後在手機網頁裡寫著:「想要有真正的朋友。」

就算不是最親密的朋友,我們的周遭也會有平常一起聊聊天的好友。為什麼我們可以這樣?那是因為有確確實實愛著我們、包容我們的人存在著,這些存在可能是父母、祖父母,也可能是妻子、丈夫,也許是已經過世的誰,都不要緊。

有愛著自己的人存在,有愛著自己的人曾經存在,只要這麼想,就會覺得活在世界上是件好事;只要有這樣的精神基礎,就算與朋友多多少少有什麼不愉快,大致上也能順利地維持人際關係。但是青年這麼寫著:「孤獨的我,在社會意義的層面上,已經死了。」

只要在最根本的部分感覺自己沒有被愛、沒有被認可、沒有被包容,就會覺得自己被社會全體拒絕。就算現在看起來很順利,卻從來沒有真正擺脫不安的情緒,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丟棄,所以才會因為小小的失敗就否定自己的全部。對朋友、對情人,都追求百分之百的包容,而當這樣的願望沒辦法實現時,馬上就陷入絕望。

對自己、對旁人、對這個社會全體都不懷著希望的人,為了改善現狀、解決問題,往往會把「一次大逆轉」當作目標,而不善於一點一滴地努力,或沒辦法那樣思考。

變成加害者的這名青年曾經對手機網站產生希望,雖然有一段時間覺得不錯,但之後的發展事與願違,他絕望了。雖然有更現實的解決方法,但是他可能誤信一定要做出一番大事,而想到要大規模殺人。

 

本文節錄:【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被逼入絕境的青少年心理】一書

  作者:碓井真史

心理學博士,現任新潟大學臨床心理學研究所教授。日本文部科學省心理輔導師(SC, School Psychologist)。專長為社會心理學,特別是犯罪心理學、自殺預防等。

  譯者:李怡修

2008年赴日至今,日本東京外語專門學校日本語科畢業、日中翻譯科肄業,後進入一橋大學法律研究所主修刑事訴訟法,取得法學碩士學位,現為一橋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生,研究關鍵字為「訴訟構造論」、「證據閱覽」、「裁判員制度」。曾任NHK BS1臺採訪台灣冤獄平反協會紀錄片節目製作翻譯、法務部研究計畫助理等。亦接手個案翻譯。體驗各種臺日文化衝突,謔稱自己是「夾在中間的人」。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130年老店年輕化 國民黨全代會桃園登場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