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悼劉曉波 馬英九引台灣經驗這樣說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中國人權運動鬥士劉曉波於昨日不幸因肝癌病逝,前總統馬英九今(14)天在臉書發文悼劉曉波。

劉曉波/歐新社

馬英九說,中國大陸知名作家、人權鬥士、與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昨日因肝癌在瀋陽醫院去世。消息傳來,舉世哀悼。

他寫道,劉曉波因草擬推動「零八憲章」而被控「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刑11年,已服刑8年。2010年雙十國慶前夕,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因中共不放行而無法出國領獎;在挪威奧斯陸頒獎典禮上空著的椅子,乃成為全球焦點。「我在國慶前夕四海同心會上向全球僑胞代表致詞時,也呼籲中共放人,表達我們的關切」。

馬英九說,「我一向積極推動兩岸和解、合作、與和平,但我也一向關心大陸自由、人權、民主、法治的發展。今天正好是台灣38年戒嚴解除30週年的前夕。根據世銀統計,1987年的台灣,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是5350美元。目前(2017)大陸人均GDP是8123美元。在兩岸在不同時段都顯示─經濟成長突飛猛進,人民生活大幅改善,但人權保障遙遙落後。目前的大陸,條件還優於1987年的台灣。台灣的經驗,也許可以提供大陸參考」。

他指出,大陸今天已成為世界政治、軍事、與經濟大國,全球動見觀瞻。大陸振興中華的「中國夢」在自由、人權方面,應該要有成比例的提升,以配合大國的身分地位。大陸當局一向認為西方經濟發展模式成效率不佳,因此對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並不認同。

馬英九表示,過去30年,台灣力行民主,總統直選已六次,「服從多數,尊重少數、容忍歧見」的民主態度,已成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台灣也已成新興民主國家。但台灣民主改革的過程中對異議人士「容忍歧見」的根源,不必是西方的言論自由,而是中國春秋時代鄭國宰相子產「不毀鄉校」的開放作風。

他也表示,這是一個更好的起步點,大陸可據以走向「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由民主」。一旦大陸能夠尊重異議人士,兩岸心理距離可以立即拉近,兩岸合作的空間自然無限擴大,這就是台灣人民期待的兩岸關係。「我們懷念劉曉波,也可以從兩岸關係的面向來思考」。

國民黨黨主席選舉,馬英九前往強恕中學投票 圖/記者林敬旻攝

▲圖/記者林敬旻攝

#劉曉波病逝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直球對決!不爽遭中共列「台獨」懲戒名單 曹興誠開打法律戰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