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馮珮汶/台北報導
台灣機車族眾多,每天通勤上下班已成家常便飯。但根據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統計的問卷指出,發生車禍主要原因包含騎士騎在速限高於每小時60公里的道路上、平均車速在每小時46公里以上、與大型車輛發生碰撞、或因路旁有車輛或障礙物而無法看清楚前方狀況等因素。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日前針對因交通事故的受傷騎士做問卷調查,由受傷騎士回想事故當時的身心狀況、騎乘行為、碰撞型態原因、過去駕駛經驗、以及由醫院瞭解受傷騎士接受住院治療的嚴重程度,再經由統計分析,找出其重傷的可能原因及行為。
初步分析發現,速限高於60公里的道路、騎車平均時速每小時46公里以上,高速行駛下都容易增加車禍受傷的機率,更容易造成住院超過15天、需要接受重大手術或治療併發症。運研所表示,由於行人、自行車及機車保護性差,當撞擊速度由時速30公里增加至50公里,人員死亡的機率會由10%大幅增加至80%。
對此,交通部「機車交通政策白皮書」中,為減少機車死傷人數,提出以「控制速度」來降低機車事故風險的改善方案。建議機車騎士應該降低行車速度,不僅可以增加視野範圍及反應突發狀況的時間,也可降低事故嚴重性;此外,應與大型車輛保持多一點距離;若路旁有車輛或障礙物時,則應降低車速,確認看清前方狀況再小心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