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專家,只有團隊!」福衛五號6年有成 他揭背後祕辛

「福衛二號是學習;福衛三號是機會;福衛五號則是扎根。」前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張桂祥表示,衛星科技是許多技術的整合,「沒有專家,只有團隊」,未來還是要培養優質的團隊,才有可能遨翔太空。

▲獵鷹9號火箭承載福衛五號順利發射升空。(圖/中央社)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規劃的「福爾摩沙衛星五號」,歷經6年研發,總經費達新台幣56.59億元,在台灣時間8月25日於美國加州發射升空,不但是最具台灣味的一顆衛星,也是台灣太空史上重要的一步。

國家太空計畫已邁入第26年,福衛五號也是台灣人造衛星的第4個任務,其執行計畫書自2009年起核定啟動後,結合國內微像公司及中央大學等產學研50餘團隊共同研發,包括衛星本體、遙測酬載、科學酬載及地面系統等關鍵元件,均為台灣自主研發。

今、明兩年陸續發射福五、福七兩顆衛星,外界看來表現不俗,但背後卻有許多鮮為人知的艱辛與付出。張桂祥接受中央社專訪時笑稱,自己在1992年、太空中心成立初期就加入團隊,員工編號是10號,可謂是「太空老兵」,對福五有熱情也有使命感。

福衛五號6年有成  全靠台灣團隊打拚「福衛五號」催生人、前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張桂祥的員工編號是10號,這位太空老兵說,福五歷經許多可行性評估而非一蹴可幾,相信結果不會讓大家失望。中央社記者林孟汝攝  106年8月25日

▲前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張桂祥。(圖/中央社)

一顆衛星代表的是動輒10億元起跳的研發經費,以及花費4至5年的人力、物力;這些投入可以是發展下一步的基石,卻也可能一夕成空。

尤其第二期太空計畫首枚自製衛星「ARGO」因採購案爭議停擺,自2006年發射福衛三號後,台灣的第四顆衛星竟讓國人一等11年,這中間太空中心其實吃了不少苦頭,卻也刺激團隊在這幾年間,大幅發展自主技術能力。

當年義無反顧接下福五計畫主持人的張桂祥說,接替的福五是一個「逼到死胡同、沒有退路、也沒有備案」的計畫,同仁反對的聲浪其實也不少,「不做,太空中心可能就要面臨解散的命運,但叫我再做一次,不可能」。

張桂祥既要化解內外的阻力,也要帶領各自學有專精的專家發揮團隊最大戰力,外表溫文儒雅的張桂祥說,太空中心每一位成員都關係團隊的成敗,「衛星科技是許多技術的整合,因此沒有所謂的衛星專家,只有衛星團隊,未來還是要培養優質的團隊,才有可能遨翔太空」。

福衛五號發射成功(1)台灣第一個自主研製的衛星福衛五號,在台灣時間25日凌晨2時50分在美國加州發射升空,福衛五號順利進入軌道,圖為新竹國家太空中心高層廠房。中央社記者張皓安攝 106年8月25日

▲新竹國家太空中心高層廠房。(圖/中央社)

他說,衛星技術是很敏感的議題,例如北韓把衛星打上太空後,全世界都在緊張。福衛二號是台灣藉由國際合作「學習」;福衛三號是讓台灣有機會跟國際好手交流外,也多個沙盤推演「機會」;福衛五號則是研發型任務導向,為台灣未來的太空產業發展「扎根」。

張桂祥信心十足的說,太空計畫要提供國內產業驗證的平台,「有飛過就有競爭力」,廠商才能夠賣產品,盼未來台灣所有的衛星計畫都採用自製元件,進一步推升產業發展。

中央社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現正直播】94要客訴之立院風雲 NCC、考試院、大法官人事任命權卡立院 韓國瑜召集黨團協商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