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1名36歲產婦生產完後發生產後大出血,血壓驟降、意識不清,立刻被緊急轉送至成大醫院。檢查發現為子宮收縮不良導致大出血,且仍有許多血塊積在子宮內,經子宮收縮藥物治療、清除血塊、輸血及加強按摩子宮後,子宮收縮狀況逐漸改善。
▲生產仍然是一件充滿不確定性、不可預期性及有風險的事。(圖/李鴻典攝)
成大醫院婦產部醫師陳柏帆表示,古人說生小孩生得過就是「雞酒香」,生不過就是「四塊板」,可見古時生產是一件生死攸關的大事。隨著現今醫療進步,越來越多新的檢查、技術、藥物、手術方式接連問世,提升孕產婦及新生兒的照護水準;然即便如此,生產仍然是一件充滿不確定性、不可預期性及有風險的事,其中最常令人聞之色變的就是「產後大出血」。
「產後大出血」的操作型定義是:陰道生產出血超過500cc;剖腹生產出血超過1,000cc。陳柏帆指出,產後大出血的發生原因可歸為幾類:
子宮收縮不良:最為常見,可能與體質虛弱、產程延長、體力消耗太大,及有肌瘤或肌腺症、多胞胎、巨嬰生產等有關,剖腹生產手術的麻醉藥物可能也會影響。
產道裂傷:如陰道裂傷、子宮頸裂傷、子宮裂傷。
生產組織殘留:如胎盤殘留、血塊殘留,或者更嚴重的植入性胎盤。
凝血功能不佳:個人體質異常缺乏相關凝血因子所致。
陳柏帆說,對於最常見的子宮收縮不良所引起的大出血,臨床上有許多藥物可以選擇。近來台灣引進的長效型子宮收縮劑,用於剖腹產胎兒娩出後,相比傳統收縮藥物的藥效持續時間較長,可達1-2小時,文獻統計發現可以減少子宮收縮不良機會及降低45%產後大出血發生率。惟該藥物在衛生福利部核准之適應症中僅限剖腹產使用,且須自費。
陳柏帆表示,除了使用藥物及手術止血外,也有子宮內水球壓迫止血。萬一各種方法仍無法有效止血,還有經動脈血管栓塞治療,直接針對大出血相關的血管進行栓塞,達到止血效果及保留子宮。
有研究指出,臨床上很難預測產後大出血會不會發生,多是在沒有預期的狀況下突然發生。因此,陳柏帆醫師表示,對於孕產婦,按時產檢、做好身體檢查,與產檢醫師好好討論及配合,選擇合適的生產方式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