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大聲嚇人解釋化學獎 這些怪例子讓你懂諾貝爾獎在幹嘛

(中央社斯德哥爾摩30日電)蝴蝶捲餅、一撮頭髮和噓聲有什麼共同點?諾貝爾獎各委員會曾把它們當成例子,對普羅大眾解釋那些獲獎的超複雜科學研究到底是什麼。

▲諾貝爾物理獎委員會成員韓遜用肉桂捲、蝴蝶捲餅和貝果解釋「拓撲場」。(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法新社報導,近年來,諾貝爾獎各委員會卯足全力,就希望普羅大眾能懂得獎者創新的發現。為了把訊息傳遞出去,有時還會用到創意十足和讓人發噱的方法。在諾貝爾獎化學委員會一待12年的里丁(Sven Lidin)告訴法新社「我覺得,我們有時會怕頒發諾貝爾獎時太過大膽,因為這是嚴肅又重要的獎項。」

今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季從10月2日展開,由醫學獎打頭陣,10月3日頒發物理獎,10月4日則是化學獎,接著陸續頒發文學獎、和平獎和經濟學獎。把諾貝爾獎的重要性傳遞到學術界和科學界之外的艱鉅挑戰,各委員會都很認真看待。

現任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化學系教授的里丁2012年解釋當年的化學獎時,冷不防大發噓聲,讓觀眾嚇了一大跳後爆出笑聲。他當時說,「你們記得上次真正嚇到的時候嗎?口乾舌燥,心臟砰砰跳…這就是身體準備好戰鬥或逃跑的跡象。」當時里丁是在解釋何謂「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螢光顯微鏡」(Fluorescence Microscopy)。里丁拔掉自己一撮頭髮,講解螢光顯微鏡如何替「奈米螢光影像技術」(nanoscopy)奠定了基礎,會讓科學家密切研究細胞內部運作,為疾病研究帶來革命。

而諾貝爾物理獎委員會成員韓遜(Thors Hans Hansson)去年帶肉桂捲、蝴蝶捲餅和貝果解釋「拓撲場」時,還吸引報章以頭條報導。

中央社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