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一芝/遠見雜誌
你發現到了嗎?全台正陷入一波「天空」觀景熱潮,各縣市政府為了搶救觀光,一窩蜂狂建天梯、天空步道、天空走廊、吊橋,即使名稱不同,卻都在搶空中商機。比高、比長、比創意,愈驚險刺激,愈能塑造話題,讓人眼花撩亂。
《遠見》統計,台灣目前投入營運和即將落成的天空步道,加起來有18條,若把規劃中的列進來,多達21條。其中以南投縣8條最密集,觀光收入的一半都靠天空步道撐起來。難堪的是,這些遍布各地的觀景設施,在風光過後,許多因為缺乏維護經費與人力,開幕時擠破頭的景象不復見,淪為一座座的「蛋塔橋」「蚊子步道」,過度的開發,也被質疑影響環境生態。
台灣需要這麼多天空步道嗎?它真的是救觀光的萬靈丹?《遠見》團隊走遍全台,找出解答!
今年9月23日,由阿里山國家風景管理處建造、號稱全台最長吊橋「太平雲梯」,終於在千呼萬喚下正式啟用。現場冠蓋雲集,川流不息的媒體和人潮,把遊客中心擠得水洩不通。
當天的參觀門票,早在一個月前就銷售一空,不少民眾都是看了嘉義縣長張花冠的嘻哈Freestyle宣傳影片,想來親眼目睹她口中站在雲梯上的「神級視野」。
對外開放十天前,《遠見》團隊從嘉義梅山,一路沿著162甲線被喻為「髮夾彎」的36個彎道蜿蜒而上,一彎接一彎,盡頭就是海拔1000公尺的太平雲梯。
雲梯果然名不虛傳。才過中午,腳下的雲浪就襲來,整座吊橋瞬間陷入濃霧飄渺間,不一會兒又豁然開朗,眼前是一望無際的雲嘉南平原,翠綠的山巒盡收眼底,連台灣海峽都看得到。
但這一天,在場所有人都無暇欣賞美景,全投入緊鑼密鼓的倒數迎客準備。
工人在紅色纜繩搭配白色護欄的吊橋上來回穿梭,做最後的收尾補缺工作,而怪手還停在橋下的施工便道上,停車場外的攤位也忙著裝修備料,遊客中心二樓正進行網路購票及接駁配套的說明會,一輛輛駛進停車場的車子,都是來踩線探勘的嘉義民宿業者和地方人士。
天空觀景熱潮 比高、比長、比刺激
當地人引頸期待,因為還沒開放,他們就感受到太平雲梯將迎來的錢潮,近來每到星期六日,老街上滿滿的都是人潮。
當地最有名的大坪牛肉麵老闆說,以前一鍋牛肉要三天才賣得完,現在一天就要準備三鍋。他一想到太平雲梯啟用後,太平村可能會人山人海,就雀躍不已。
站在遊客中心門口、穿著橘色導覽解說服的中年婦女,也是太平人。她觀察,停車場的攤位,兩、三個月前就開始排隊卡位,70個攤位一個不留,老街上的空屋也被租光了,店全開起來,連屋外的走廊每月也能收到6000至1萬的租金,出外的年輕人更紛紛返鄉經營小吃或民宿,這般榮景從她出生至今未有過。
「小小的竹山天梯,就這麼轟動,我們也要蓋一座更大的吊橋,」嘉義縣梅山鄉太平村村長嚴清雅說,早年太平村是往來梅山和草嶺的中間點,公路開通後人潮散去,逐漸沒落。他當上村長認定唯有觀光才能繁榮地方,提出太平天梯構想,獲得當時縣長陳明文和立委張花冠全力支持,歷經12年向各部會爭取,還遇到包商解約,好不容易等到完工,「我們太平村要大發展了!」他掩不住興奮。
蓋雲梯救觀光,嚴清雅不是頭一個。最近全台正掀起天空旅遊熱,各縣市一窩蜂狂建天梯、天空步道、天空走廊、吊橋,即使名稱不同,卻都在搶空中商機救觀光。各縣市,比高比長比創意,還要比驚險刺激,看得全台民眾眼花撩亂。
瘋狂競逐 台灣恐淪為天空步道之島
總計,台灣目前投入營運和即將落成的天空步道,加起來就有18條,如果再把規劃中的列進來,將多達21條,幾乎每個縣市都有一條天空步道。其中以南投縣八條最密集,觀光收入一半都靠天空步道撐起來。
小小的台灣,天際線恐將被步道、吊橋所取代,成為名符其實的「天空步道之島」。
然而,台灣真的需要這麼多天空步道嗎?
攤開各縣市財政報告,這些天空步道、吊橋的興建款項,多半由觀光局補助。
「我們有擋,但縣市首長找立委硬壓,實在擋不住,」一位交通部觀光局官員私下透露,他們曾試圖擋下太平天梯,一方面同質性高,容易產生排擠,另一方面從專業角度看,周邊配套措施根本還不到位,蓋了反而衍生更多問題。無奈地方壓力太大,就像被人拿刀抵住脖子,只能乖乖就範。
要是拿不到中央補助,縣市政府也不會輕易放棄。舉凡企業回饋金、風災補助款都能挪用,甚至把腦筋動到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就算經費自籌也要蓋出天空步道。
縣市政府積極爭取天空步道,除了能「促進觀光」,更是展現政績立即有效的方式之一。
相較於交通建設動輒上億,蓋一條天空步道其實花不了多少錢,不用曠日廢時等環評,縣府就可以直接發包興建,完工後,回收速度之快,也令人咋舌。對縣市政府來說,每條天空步道都是揣在懷裡的小金雞。
以全台第一座以玻璃橋面建築的桃園小烏來天空步道為例,只花了800萬,開幕三個月就擠進76萬人,不到四個月就回本。南投和彰化交界的猴探井天空之橋更誇張,對外開放三個月,就把當初用來興建的2300萬賺回來,被喻為台灣天空步道熱的始祖。
其他在這兩年此起彼落冒出的天空步道、吊橋,幾乎也都能順利在一年內回本,等於是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也因此各縣市爭先恐後地蓋天空步道,深怕搶輸人家。
今年4月,雲林林內鄉的兩位村長就連袂向林務局陳情,爭取在龍過脈步道旁興建景觀吊橋增加觀光吸引力,「南投已經設了那麼多座天空步道、天梯,雲林連一座也沒有。」
觀景帶來新體驗 卻引爆環境大危機
矛盾的是,興建天空步道初衷,本來是要讓遊客親近山林,沒想到環境卻可能因此遭到破壞。台灣全新的環境危機就此引爆。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就憂心忡忡,那麼多天空步道入侵山林,干擾破壞生態,也扼殺了自然天際線。
例如為了搶救低迷20多年的八卦山大佛觀光而設置的彰化八卦山天空步道,施工時就一度因為濫砍林木,引發破壞山坡地的批評。
「落柱式的天空步道,對環境的破壞非常顯著,為了把步道架高,底下必須靠很多柱子支撐,」徐銘謙分析。
對環境傷害最顯而易見的,莫過於被批評挖掘危崖造成水保疑慮的台東嘉蘭天空步道。
來到南迴公路西方的台東金峰鄉嘉蘭村,眼前傾倒的涼亭和一區又一區的永久屋,提醒著當年莫拉克風災的肆虐。隔著太麻里溪望向對岸貼著山壁而建的天空步道,黃色護欄下的確有一大片崩塌,走在距離河面20公尺的步道,亦隨處可見鬆落的土石。
或許因為如此,從前年底開放之後,斷斷續續封閉了11個月,就連《遠見》採訪團隊到訪時,也因為保固工程而暫停開放。
「我們沒有開挖山壁,只有鑽地錨進去,從河底堆沙起來施工,」金峰鄉鄉長宋賢一澄清,天空步道本來是嘉蘭村拉灣連接拉冷冷橋的緊急要道,沒有災害時就當觀光用,崩落的土石是上方舊便道遺留的土方和獼猴踩落。
這條天空步道預計今年11月重新開放,那時還會不會有落石?宋賢一頻頻說不會。
很難想像,有了嘉蘭天空步道的前車之鑑,今年6月才因為大雨導致北側崩塌,確定是遇水易崩塌地質的台中大甲鐵砧山風景區,竟還爭取2億6000多萬的前瞻計畫興建天空步道。
諷刺的是,不管有沒有水保疑慮,目前全台灣的天空步道,興建前統統沒做環境評估。因為這些天空步道、吊橋的量體總面積,未達必須進行環評的規定,依法不用環評,頂多送水土保持計畫書。
環保署綜合計劃處處長劉宗勇解釋,天空步道既不屬於道路,也不能歸於觀光遊樂園,目前環境評估的確未針對它訂定標準。他坦言,不久前有環團提及天空步道的規範方式,「但討論並不熱絡」。
不過這些天空步道由地方政府主導施設,而審計畫書的外聘委員也是由地方政府花錢聘請,不免讓外界質疑有球員兼裁判之嫌。
興建出發點 須考量環境的和諧
彰師大生物系助理教授姜鈴透露,自己也曾受邀參加過地方政府的水保計畫書審查,「如果初審提出很多質疑或修正建議,第二次會議就不會再受邀,」她無奈說。
對姜鈴而言,天空步道等於在山的身上挖個洞,影響範圍不只是起點和終點,工程的施作,包括架設便道、管線、電線等,所經之處的生態都將受到改變。「這些天空步道企圖用小面積施作的方式規避環評,」她直指。
她也擔心,現在最流行夜間加掛的LED照明,會不會影響更大,「動植物晚上還要不要睡覺?」
政大地政系副教授孫振義則認為,不少天空步道都設置在環境敏感地帶,「既然是公共建設,我強烈建議地方政府帶頭接受環評,解除疑慮。」
對環境衝擊的評估,也不能忽略「遊客容許量」。「不是只看多少遊客來,而是遊客進來後,對當地環境造成的衝擊,」前觀光局副局長、現任高雄餐旅大學副校長劉喜臨提醒。
就像白色巨龍穿梭八卦山風景區各個景點的八卦山天空步道就是一例。
去年7月開幕後,半年就吸引超過100萬遊客,每天至少有300輛遊覽車進入,但當地居民卻抱怨塞車與垃圾量暴增,一度揚言封山,不讓遊覽車再上來。眼見地方政府配套不足,很有生意頭腦的當地居民乾脆自己來,殊不知也成了破壞環境的幫兇。
選在平日來到南投猴探井天空之橋,很難想像它六年前紅極一時的盛況,兩旁販售農產品和吆喝停車的居民,反而比橋上稀稀落落的遊客還多。
走過有「微笑天梯」之稱的天空之橋,一位上前兜售鳳梨的阿嬤語重心長地說,入口那些停車場本來是一望無際的鳳梨田和茶園,看到天空之橋熱潮,農民們紛紛鏟平鳳梨田、茶園,蓋停車場收錢,「短視近利,農田一旦灌入水泥,就再也回不來了。」
又以當初被賦予解決人車分道任務的清境農場天空步道為例。以前開車走台14甲線上清境,沿途蒼鬱景象,彷若置身人間仙境,但現在如畫的景致,因被清境農場天空步道擋住,引發熱議。
面對外界批評,南投縣觀光處處長王源鍾反駁,清境天空步道旁本來就群樹高聳林立,而天空步道的高度都在樹木以下,不會有破壞天際線的問題,「推動觀光的人怎會不重視天際線。」
每個人對天際線的界定不一,或許很難斷定破壞與否,但確定的是,只要一不小心,就容易顯得和周邊的自然環境格格不入,影響感受。
「天空步道興建的出發點,必須考量和環境之間的和諧,而非拿來賣個好價錢,不把自然環境當一回事,」景觀學會理事長、中原大學景觀系助理教授王光宇指出。
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林靜娟認為,和大自然結合的最好設計,是低調且不可見的,她舉北橫的明池森林遊樂園步道,若隱若現融入自然環境,維護好生態,又能扮演引導遊客進入觀賞樹林、蕨類植物的角色,值得正在興建的天空步道效法。
民眾也不禁要問,一座又一座天空步道、吊橋,真的救得了觀光嗎?「只有人潮,沒有錢潮,」一位彰化市議員就曾抨擊,開幕前半年,遊覽車載來一批批觀光客,但他們走了一趟步道後,又上車離開,九成五以上都不會到彰化市其他地方觀光和消費,「還不如直接發給當地人消費券。」
劉喜臨從遊客行為分析,這些天空步道、吊橋很難吸引國際觀光客,絕大多數都是一日旅遊的阿公阿嬤團,講求高CP值,人次很容易衝高,但創造的觀光效益有限。
原因在於,他們都是為了體驗刺激的步道而來,而不是透過步道的引領親近自然,一旦產生這樣的獵奇心態,就會導致旅遊行為短視,不願意停留下來,特色地景反而失去原有的價值。
就算有人潮,會不會只是曇花一現?打著仿造美國大峽谷透明U型步道、被喻為台版大峽谷的中寮鄉龍鳳瀑布天空步道,兩年前開幕後,三個月就吸引超過10萬人,現在一天只剩100人,人氣跌九成。《遠見》選擇週間探訪,或許非假日,一個小時不到五個人站上步道,一對從台中大雅專程到訪的夫妻走了一圈後表示,站在天空步道上看不到瀑布,只聽見瀑布聲,「下次不如直接到龍鳳瀑布底下烤肉就好。」
不只中寮龍鳳瀑布天空步道,盤點全台所有當初一窩蜂興建的天空步道、吊橋,目前到訪人次幾乎都僅有原先盛況的1/10。
思考建設減量 發揮在地化特色
乏人問津的蚊子步道,也不能放任成為天空廢墟,這也衍生出後續維護經費從哪來的問題。
以中寮龍鳳瀑布天空步道的玻璃橋面來說,不過兩年,好幾片玻璃依稀可見到因潮濕長出的青苔,讓橋面呈現霧狀無法透視。
另外,被喻為「全台最驚險天空步道」的花蓮親不知子斷崖天空步道,今年7月對外試營運不到兩週,橋底玻璃就被人蓄意破壞,整片玻璃龜裂,只好緊急封閉。「玻璃橋面不生態、不環保、不自然,維護費想必高得嚇人,」文化大學景觀所所長兼系主任郭瓊瑩分析。
值得觀察的是,繼天空步道後,最近又興起自行車橋熱潮。林靜娟觀察,明明前幾年人行天橋才一座座被拆下來,現在地方政府又一窩瘋興建自行車橋,「台灣長期的問題就出在,政治人物喜歡做看得見的工程,民眾才看得見政績,」她搖頭。但就像台南北門水晶教堂、嘉義布袋高跟鞋教堂、各縣市都有熱氣球一樣,大多只是一時熱潮。林靜娟指出,「台灣不需要這麼多沒特色的複製品。」
「台灣的觀光可以不要這樣發展,」劉喜臨語重心長地說,不一定全台每個縣市都要發展觀光,有的縣市做好擅長的農業,也會變成亮點。
即使卸下向國外推銷台灣的任務,劉喜臨始終相信,台灣觀光很有潛力,不需要那麼多硬體建設,「唯有建設減量,才有機會發揮在地化特色」。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0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goo.gl/5S7h4Y】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0月號:https://goo.gl/Za4kU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