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臭豆腐在台灣夜市隨處可見,日前更是登上紐約時報,掀起不少民眾熱議,紛紛好奇國民美食「臭豆腐」的來源,以及該如何享用才對味。根據中央大學教授焦桐考據,過去臭豆腐是用莧菜浸泡洗米水發酵,有井水處就會有臭豆腐,流傳於大中華圈。
▲台灣臭豆腐日前登上紐約時報。(圖/翻攝自Twitter)
根據《中時電子報》報導,美食家唐魯孫在《中國吃》一書提及,賣臭豆腐在北京相當競爭,因為北京人很喜歡吃臭豆腐,甚至還會出現「假貨」。後來透過各地方仕紳品嚐,最後認定宣武門外一家叫「王致和」臭豆腐店,並由唐魯孫的伯祖伊犁將軍志銳提了「臭腐神奇」4字,成為金字招牌。
台式臭豆腐有多種不同吃法,主要特色是搭配酸甜泡菜、蒜末來襯托出臭豆腐炸完的酥香,且吃法上不管是碳烤或麻辣都有,北部深坑的臭豆腐則以特殊的焦香味為特色,吸引不少民眾爭先購買。至於清蒸臭豆腐較少見,過去有家小吃店曾在西門町中華商場提供清蒸臭豆腐,上菜時上面會有2至3顆毛豆,臭香味讓人念念不忘。
有「飲食文學教父」之稱的中央大學教授焦桐,他在《味道福爾摩莎》書中最推高雄的臭豆腐店,因為每一家做法大不同,像是「江豪記」是以脆皮、清蒸臭豆腐聞名;「福記」研發了元寶臭豆腐,再加九層塔提味;「盧記臭豆腐王」、「香味」則是先入鍋油炸至金黃酥脆,再加入大量青蔥、蒜泥與醬料,外脆內軟的口感成為晚近流行的脆皮臭豆腐製法,每一家臭豆腐店都具有不同的特色,創意度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