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未來Family/孩子為什麼讀、為誰而讀?影響關鍵是…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圖、文/黃啟菱/未來Family

《未來Family》在10月號報導了「2017年兒童及青少年閱讀習慣調查」的第一部分,分析了目前台灣的青少兒閱讀現況,以及書市趨勢與國際觀察。這次將接著探討調查的第二部分──閱讀的最基本問題:為什麼讀?為誰而讀?

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愈來愈多父母體認到閱讀力就是學習力,也是孩子迎向未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回到兒童及青少年閱讀的最基本問題:為什麼讀?為誰而讀?會發現有趣的現象。

《未來Family》在10月號刊登了「2017年兒童及青少年閱讀習慣調查」的第一部分,本月刊登閱讀興趣相關主題。

調查指出,有66.9%的孩子,最常因為「自己有興趣」而閱讀,其次才是「老師指定作業」與「父母陪伴╱要求」。顯然,提供多元豐富的閱讀環境,讓孩子從中找到自己有興趣的讀本,是提升孩子閱讀力的正確方法。

有意思的是,當代父母對於閱讀的看法偏向傳統保守,有79.8%的受訪者表示「看課外書才算閱讀」,其次才是「看報紙或雜誌」、「有聲書」等等;僅有22.5%的受訪者認為「看網路文章」算閱讀,「看漫畫」更只有11.3%。

若依照受訪者的孩子年齡別交叉分析,有80.7%的小學生父母認為看課外書才算閱讀,如果孩子是國中生,比率則提高到87.3%。

閱讀,不一定要「課外書」才算

「很顯然的,孩子年紀愈大,家長愈認為看課外書才算是閱讀,」台灣師範大學教務長暨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陳昭珍說,確實有很多家長都覺得「閱讀就是看課外書」。孩子小的時候,當然是如此,看繪本、兒童讀本、少年小說等等;但隨著孩子年紀愈來愈大,閱讀也是可以結合課程學習的。陳昭珍強調,課內、課外的界線不必那麼明顯,近年來已有許多專家在推廣「課外閱讀課內化」。

台北市國語實小校長林玫伶舉例,以歷史來說,課本受限於篇幅,常常塞了很多生硬知識,讀起來會「很乾」,但現在出版的讀本非常多,也有很多好書,例如讀台灣史時,可以協助孩子找相關的課外讀物來讀。「有些在課本中輕描淡寫的人物,其實是有很多故事的,透過這些有情節、有生命的故事,穿梭在其中,孩子的學習會加分不少,家長可以妥善安排,」林玫伶說。

「興趣」是影響孩子閱讀決定的重要因素

本次調查也試圖了解孩子的閱讀動機。調查結果顯示,66.9%的孩子最常因「興趣」而讀。苗栗縣大湖國中圖書教師劉靖珍表示,「有沒有興趣」確實是影響孩子做閱讀決定的重要因素,而且孩子年紀愈大、愈為關鍵,「所以說,大人的焦點應放在引發孩子興趣,而不只是一直要孩子閱讀。」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前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柯華葳則強調,在各類國際評比中,都能看到「每天安靜閱讀跟自己選書」的重要性。她指出,通常每天安靜閱讀時間愈長、選書自主性愈高的孩子,閱讀表現就愈好,「主動閱讀的關鍵在於自主選書,你能夠自己挑自己要看的書,就不會有這是別人要你讀的感覺。」

在能力範圍內豐富家庭藏書

而現在的孩子愛讀哪一種書呢?調查顯示,49.7%的孩子最愛閱讀「文學類」書籍,其次是「科普/百科類」、「繪本」。

新竹市清華附小資深教師葉惠貞說,孩子都愛聽故事,而文學類的書籍大多是故事型的,自然很具吸引力。

葉惠貞分析,閱讀最大的好處之一,就是替代性經驗,讓人可以透過閱讀感受世界的豐富,而兒童文學相對來說,更具有多元觀點,很能提升孩子的素養;至於科普、史地等各類型的讀本,如今也愈來愈多,知識含量高,孩子的接受度也逐漸提高。

曾做過科普書調查的陳昭珍則說,台灣的科普書有些還是太大部頭了,對孩子來說並不好閱讀,「希望未來有更多輕薄短小的科普書,跟孩子的學習有更多的結合。」

陳昭珍建議,每個家庭都可以在能力範圍內豐富藏書,「現在大家買書買太少了,這是滿足不了孩子的!」她認為,雖然每個家庭都有經濟考量,但家長不妨把買書當家庭預算分配的一部分,多花一點錢買書,幫孩子布置更豐富的閱讀環境,「也要教孩子把錢分配到買書上面,這點非常重要,當孩子自己會買書,表示孩子已經有閱讀習慣了。」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