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提議將台灣時區改為GMT+9,超過5000人附議成案,有人提議維持現狀也成案。經行政院召開協作會議後,內政部今(19)日回應,調整時區可能會流於形式,應將台灣行銷出去,增加國際能見度。
▲內政部表示,調整時區可能會流於形式。(資料照/中央社)
有民眾10月19日提議將台灣時區由GMT+8(比格林威治時間多8小時)改為GMT+9,象徵性脫離中國大陸(GMT+8)的從屬,之後10月22日再有民眾提出「應維持GMT+8時區,反對調整時區至GMT+9」,兩提案都超過5000人附議而成案。
不過,這兩項提案都涉及跨部會權責,經國家發展委員會與相關單位協調,在10月26日決議,更改時區的議題由內政部主政,交通部、經濟部及人事行政總處協辦;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及專案顧問張芳睿針對這項議題,在11月24日召開開放政府聯絡人第24次協作會議,邀集提議人、附議人、相關政府單位及相關單位等共同與會。
內政部今天針對兩項議案,一併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回應,更改時區對國民作息影響不大;對產業發展的影響,時區調整無涉競爭力,但可能在調整期有部分衍生成本;對觀光影響,則主要為交通運輸航班時刻全面重新調整,評估對旅客旅遊意願或消費習慣應不致有太大影響,但仍需有較長時間觀察或調查才能確認。
在資訊系統部分,調整時區則需配合國家時間與頻率標準實驗室,提供國家時間同步服務及網路校時服務進行調整。
針對正反雙方的討論,內政部今天提出協作會議的結論指出,更改時區沒有辦法有效解決類似國土認同、國家定位的問題,實務上,有些幅員遼闊的國家跨越不同時區,但國民不會因此覺得自已分屬不同的國家。
與會者認為,調整時區可能會流於形式,改變時區在一開始或短期間內會受到國際媒體的重視,但效果短暫。
因此,針對民眾提案理由認為象徵性讓到台灣的陸客或是外國旅客體會到台灣與中國大陸互不相從屬,在協作會議上的討論聚焦在「改變時區是否可以讓國際能見度更高、釐清我國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及「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讓國際能見度更高、釐清我國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兩個重點,並分組討論。
對改變時區是否能達到「幫助世界各國認知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差異」,與會者普遍認為效果較有限,因此建議透過行銷台灣的軟實力,或宣揚台灣的人權成果,以幫助世界各國認知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差異。
而要提升國際能見度,與會者認為,政府及社會各界應該將台灣的優點行銷出去,凸顯台灣的特殊性,增加國際能見度,相關作為包括行銷台灣的優點,以及用軟實力創造區隔,凸顯台灣特色建立國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