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小孩燙傷的事件時有所聞,居家生活中常見的設備,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造成傷害的利器。無論是剛學會爬行的小嬰兒,或是已經能行走的兒童,因活動力強、好奇心重,只要家長稍不注意,就可能不慎打翻熱水、誤觸火源、熱源,造成肌膚損傷;此外,也有許多人為疏忽的情況,像是在幫嬰兒洗澡時,沒注意到水溫,而使身體灼傷,甚至因為家中物品放置不當,增加燒燙傷兼砸傷的機率。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這些不慎造成的傷口,都令父母膽顫心驚,在面對家中寶貝的傷口時,如何才能減緩疼痛,且不留下影響肌膚美觀的疤痕呢?
如何判斷燒燙傷的深度及面積?
整形外科醫師陳建良說明,不論大人或小孩燒燙傷,都是依照燒燙傷嚴重程度分為ㄧ度、淺二度、深二度、三度等。日常生活最常見的莫過於一度燒燙傷,如誤觸熱鍋或曬傷等,皮膚表層會出現紅、腫等現象;淺二度燒燙傷通常是表皮層及真皮表層都受傷,會發紅、產生水泡,會留下些許明顯疤痕;深二度燒燙傷則因傷及表皮層及真皮深層,且會有明顯的疤痕;三度燒燙傷因連皮下組織都一併受傷,外觀會呈現黑或白的痂皮,甚至可能造成關節功能障礙。
不怕傷後留疤 把握「沖、脫、泡、蓋、送」急救原則
陳建良醫師說明,疤痕的產生與嚴重度,通常會受到燒燙傷第一時間的處置影響,因此若不幸發生燒燙傷的情況,第一時間應進行「沖、脫、泡、蓋、送」的步驟。「沖」是迅速使用介於10-20度間的流水沖、浸泡傷口處,降低熱傷害造成疼痛;「脫」是待受傷部分浸濕後,小心翼翼剪去衣物,千萬不可硬扯,避免水泡破裂,造成肌膚傷害;「泡」是將傷口浸泡在水中15-30分鐘,以減緩疼痛;「蓋」利用乾淨的布覆蓋患部,避免傷口細菌感染或失溫;「送」立即將兒童送至鄰近具有燒燙傷中心或整形外科的醫療院所,對於後續的治療、美觀才會有較完整的醫療照護。
敷料這樣選 預後效果佳
針對小面積的燒燙傷處置,陳建良醫師建議,若是一度輕微的燒燙傷,可使用抗生素藥膏或蘆薈膠,減少發炎機率;若是產生水泡的淺二度,則應以消毒過的器具戳破,並維持皮膚完整性,接著以水凝膠、海藻膠、藻酸鈣等敷料,讓傷口保持濕潤,使用適當的敷料進行傷口照護,才能好得更快;而深二度及三度燒燙傷,多需要進行清創、植皮,將功能障礙及疤痕等後遺症減至最小,所以會以藥膏為主。此外,在傷口癒合過程中,一開始滲出液較多,所以應選擇吸水力較強質地敷料,換藥次數則依滲出液多寡進行更換,受傷的前三日,最好一日更換二次,隨著傷口復原狀況遞減更換敷料。
預防勝於治療 電灼傷恐成當前趨勢
陳建良醫師提醒,學齡前兒童因無法辨別環境中的危險物品,若是家長疏於居家安全防護措施,恐讓家成為最危險的第一現場;加上現今3C產品發達,臨床上也開始出現不少幼兒將電器用品的插頭拔下,一口就往嘴裡塞,造成口腔受傷的案例。因此,待冷卻的熱液、電器或者家具等,最好放置在兒童不易拿取的地方,或者加上保護裝置,才能避免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資料來源: http://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