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之謙/採訪報導
近年來台灣面臨低薪問題,許多人選擇出國工作,也有不少企業大老建議年輕人出外找機會,不要留在台灣。但出國真的能解決這些問題嗎?而出國又到底能得到什麼呢?讓以下兩位曾經、以及正在國外努力的年輕人,告訴你他們的心得。
目前正在科索沃進行數位外交計畫的郭家佑,已經在當地耕耘半年多,從事是比較偏向NGO團體在做的倡議工作,所以不但沒有高薪,收入甚至不太穩定,跟一般人所熟悉的出國工作不太一樣。對於出國,他說,既然待在國內或國外薪水都一樣低,那不如做自己喜歡的事。
▲郭家佑目前正在科索沃進行數位外交計畫。(圖/翻攝自臉書)
郭家佑說,在台灣很舒適,出國其實很辛苦,很多事情都要自己打理,不單單只是去那邊工作這麼簡單。對他來說,出國可以增加自己生命的厚度、改善生命經驗,讓自己看清楚人生的選項,找回人生的主控權。即便對於未來的發展不見得有直接的幫助,但就是花錢買這些人生經驗。
至於要不要選擇出國,郭家佑認為重點還是在思考,要想想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才知道自己該去哪裡,高薪也不一定就等於成功,更何況每個人的背景都不一樣,不見得都能出國。
VolleyCube翻轉排球創辦人陳玠羽,曾至西非奈及利亞、緬甸等地從事國際貿易2年,之後回台創業。他表示,出國除了增廣見聞之外,還得面對許多突發問題,可以訓練一個人的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你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也比較不會去貼標籤,敞開心胸多去認識不同文化與民情,思維才會有所改變,才不會變成鄉愿或是被社會價值觀牽著走,「用比較白話的方式來說,就是不容易被鄉民帶風向。」
▲VolleyCube翻轉排球創辦人陳玠羽(左一)。
陳玠羽認為,工作真的要找有興趣的,一但你對這一份工作沒有熱情,或是熱情已經被磨滅了,就很難保持進步跟創新,接著會進入負循環,逐漸變得很痛苦。若工作真的遇到瓶頸,可以先從一個短的假期去調整自我心態,順便思考工作的哪一個環節讓你沒有動力,像是「場所不是喜歡的環境」、「同事間相處有很多的問題」、還是「工作項目不是喜好的類型」等等,藉此去決定要不要繼續嘗試,或是選擇去留。
談到台灣的低薪問題,陳玠羽說,一半是環境因素,一半是臺灣政府政策造成的。政策設定最低薪資原意是要保障勞方,但其實是立了個法律給資方有個依靠,讓年輕人覺得資方有漏洞可以鑽。他認為薪資多少應該要用實質購買力來看,大多數人薪資漲幅跟不上通貨澎脹,或是太執著於數字本身,反而忽略了實質效益;每年加薪多少%,假若底薪基數不夠大,對生活能改變的也並不多,其實實質購買力反而是越來越薄。
他建議,不論要不要出國,「千萬不要自卑也不要自大,台灣其實很棒,你也沒有那麼差。」台灣的網路發展得很好,開放程度跟自由程度之高,是很棒的立足點,多充實自己的語言和搜尋能力,好好把握時間,不要為反而反,有值得借鏡的地方就去學習,現在這時代已經不是單打獨鬥的世代,要思考如何跟其他團隊做合作,怎麼聯合一起去賺這世界的錢。捨棄短視近利,台灣還是很有機會的。
最後,他還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才願意留在台灣,台灣還是需要有人去耕耘。「但也不能只靠民間努力啦,政府應該要多有所作為,不論是教育或是政策。」教育應該要換一個方式,不該是文憑至上,然後產出了一堆對生命感到茫然的大學生。不適用的法令也要盡速修正,不然跟不上時代跟科技地變化,只會讓想努力的人很沮喪。在國外工作,你可能會做了很多成就與建設,但這些結果大部份都是留在國外,有點可惜。台灣人團結起來,其實能量還是很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