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彥瑞/新新聞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二月十四日,我和十幾位歐亞記者組成的外國媒體團,來到福島縣富岡町。電廠幹部一一核對記者身分證件後,禁止攜帶個人手機和「未經許可的拍攝器材」,所有人必須轉搭東京電力公司的巴士,才能繼續往管制區前進。車行二十分鐘,我們終於進到這座曾經震撼全世界的福島第一核電廠。
核電廠等級的超規格安檢
第一站是換裝,大家都脫掉鞋襪,統一穿上標準白色背心,配戴能感應身分的訪客證、個人輻射劑量檢測器,通過全罩式大型安檢門,掃描確認指紋……。
曾經跑過總統、中國國家主席、亞太經合會(APEC)等國際政要聚集的會場,這還是我第一次見識到核電廠等級的超規格安檢。再戴上安全帽、口罩、手套,這時我們可以走出室外,踏上距離事故反應爐一.五公里的櫻花通,短暫步行體驗一下。
再換一輛巴士,車上簡介廠區建構的新型汙染儲水槽,差不多說完,下車,我們已經站在那個讓人印象深刻、有著淺藍色波紋外牆、爆炸扭曲鋼筋的福島一、二、三號反應爐前。
廠區裡到處都有檢測器跟標語,提醒該區的警戒劑量是多少。但似乎是為了證明情況已經在「穩定改善」,淡化外界對福島核電廠「恐怖災難」印象,記者團穿著幾乎等同平常服裝的最低防護,站在距事故反應爐只有百餘公尺的高地上對望。
旁邊有工作人員握著手持偵檢器隨時測量,我瞄一眼螢幕上的數字,當時顯示是一一二微西弗/小時。電廠幹部在出發前簡報說過,採訪團行程裡預計會看到的瞬間最高讀數,大概是一百微西弗。這個輻射值差不多等於搭飛機,從東京去一次紐約累積的劑量。
我們留意到三號機組的屋頂,豎立著一排圓拱形的蓋子,看起來是新的設施。電廠主管說,那是為取出核燃料作業搭建的外罩,大小需要完全覆蓋乏燃料池,跟操作用的起重、作業設備。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618期〉https://goo.gl/LnKm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