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一名68歲王先生,天天規律用藥,但近期每到下午都會無力、心悸,當時他以為是白天多喝幾杯咖啡、茶所致。某天因外出太勞累返家便直接入睡,但半夜三更家人發現他竟在家大小便失禁、甚至神智不清地胡言亂語、冒冷汗猶如中邪,家人到處求神問卜不見改善,某天早起竟昏迷倒地緊急就醫後,血糖值僅剩38mg/dl,才發現原來以為的「魔神仔」其實是低血糖在搞鬼。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提醒,若體內血糖值過低,不僅會產生自主神經異常症狀,如:冒冷汗、發抖、心悸等問題,更可能導致嗜睡、言語不清、甚至不自主地出現怪異行為。(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公關照)
糖尿病低血糖問題明顯被低估!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表示,根據跨國糖尿病低血糖調查顯示,台灣糖友自述低血糖發生率不到3成,比起美國少了1倍之多(63%) 。事實上,最新糖尿病診間認知調查指出,高達9成5的糖尿病患都曾因低血糖而出現冒冷汗、心悸、發抖及全身無力的症狀;近半數的糖尿病患更因低血糖半夜驚醒、發抖、無力,其中近3成患者血糖值甚至低於50mg/dl,陷生命風險。國內研究也突顯此認知落差,3成糖友會反覆發生低血糖 ,卻渾然不知低血糖影響的嚴重性。
「糖尿病患發生低血糖主要與用藥行為息息相關。」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林嘉鴻指出,過去糖尿病用藥多存在藥效釋放穩定性不足的問題,可能導致半夜低血糖,因而昏迷、致死的憾事。此外,許惠恒說,超過5成以上糖尿病患皆發生過低血糖 ,但患者即便害怕低血糖,多半也因為衛教知識不足,或是錯誤認定習以為常,輕忽低血糖潛在風險。
許惠恒再次提醒,若體內血糖值過低,不僅會產生自主神經異常症狀,如冒冷汗、發抖、心悸等問題,更可能導致嗜睡、言語不清、甚至不自主地出現怪異行為。
嚴重低血糖恐帶來失智危機!許惠恒提到,除了怪異行為、昏迷外,若大腦皮質和海馬迴部位血糖波動過大,將導致神經元受損死亡,腦血管也會因此產生病變、栓塞,引起腦部萎縮、認知功能退化,造成不可逆神經的傷害。據統計,曾發生嚴重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罹患血管性失智症的風險比一般糖尿病患者高出3倍 。若發生於第1型兒童或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身上,更可能影響智力、認知功能發展 。
林嘉鴻進一步說明,以胰島素來說,過去長效基礎胰島素發展雖已能減少低血糖的發生率,但卻也因為藥效釋放的穩定性不足,病患無法預期藥效發揮的高峰期,以做好飲食及生活作息的搭配,導致低血糖發生。
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FDA)於2016年12月已核可新一代更長效胰島素使用,今年3月台灣也在衛福部核可後上市,安全性也適用於一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新一代更長效基礎胰島素的最新突破,主要是在藥劑注射後,整體藥效可延長達42小時 ,比現有的胰島素作用時間更多出1.4至1.75倍;胰島素作用穩定,更可顯著減少將近4成的夜間低血糖發生 。
雖然隨著新藥的上市,提供更多便利且有效的方式控制血糖,但林嘉鴻提醒,除定期治療之外,更應該透過生活作息的改變以及飲食的控制,才是對抗糖尿病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