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常請假、沒活力、退縮群離...專家:恐憂鬱症徵兆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董氏基金會分享一篇國外研究結果指出,在接受調查的2,219名工作者中,逾4成明顯出現憂鬱症狀,其中超過5成沒有意識到需要尋求協助。醫師提醒,職場不少憂鬱症患者擔心被汙名化、丟工作等因素而未及時尋求專業協助,這情形在男性身上最明顯,建議除了職場心理健康推廣外,管理階層發現員工出現請假變多、退縮群離等情形,可能是憂鬱症徵兆,應多給予關懷。

▲(示意圖/記者楊晴雯攝)

董氏基金會表示,該篇研究是由多倫多成癮問題和精神衛生中心主持,該研究以2,219名18至65歲在過去一年中有工作的加拿大人為對象,探討工作者接受心理健康照顧的阻礙,及其為生產力帶來的影響。

結果發現,超過四成的人出現明顯憂鬱症狀,其中52.8%的人未意識到自己須尋求協助,且美國與澳洲的人口研究也出現相似結果。許多患有憂鬱症狀的工作者並不知道可以透過尋求協助改善工作效率,團隊於是開發能幫助其增加使用心理健康服務管道的機會,移除因未意識到需要治療所造成的工作障礙後,可減少33%的生產力損失;當患者獲得適當醫療、財務與心理健康協助/照顧後,生產力損失可減少近5成。該研究發表於《職業與環境醫學期刊》中。

長期承受工作壓力,可能使上班族生產力下降、降低對組織的忠誠度。董氏基金會也提到,另一自BI挪威商學院的研究,以近3,000名管理者為對象,測量4項主要壓力因素:時間和工作量、情緒、工作中的角色,及工作和私人生活角色間的衝突。結果指出,61.8%的管理者表示自己經常或總是經歷時間壓力或繁重工作量;相較而言,多數管理者較少承受工作中的角色壓力(僅36.6%),或工作和私人生活間的角色衝突(僅11%)。而處在高壓下的管理者認為自己工作的績效和效率很高,可能是因為他們在工作上花費更多時間。良好的人際互動也有助紓壓,當管理者覺得自己與員工有良好關係,且員工在他們面前表現出正向行為與自信時,管理者的壓力明顯較低。

台北長庚醫院一般精神科劉嘉逸主治醫師指出,很多職場憂鬱個案未能及時尋求專業協助,與擔心被汙名化、沒面子、失去工作、「堅忍不拔」的剛毅隱忍性格有關,尤以男性及管理階層幹部更為明顯。除了職場心理健康的推廣與關懷,對於管理階層應給予更多關懷與協助。

劉嘉逸提醒,當發現同仁的工作效率降低,出現退縮群離、處事鬆散、失去活力,甚至請假變多等症狀,表示其身心健康異常,可能罹患憂鬱症,應立即予以協助與關懷。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多數職場員工因沒有意識到心理健康需要正視或治療而未尋求協助。當時常感冒、久病未癒、常因身體不適而無法善盡職守,應找管道確認自己的身心狀況。管理者應具備同理心及設身處地為員工著想,如了解員工喜歡哪些休閒活動、工作量是否超出負荷、工作之餘是否有時間與家人相處等將容易察覺員工的需求及適時協助。

葉雅馨說明,管理者應把心理健康列入員工健康照顧的一環,建立心理健康概念與求助管道 (與諮商單位合作、舉辦紓壓體驗課程等) ,協助員工培養紓壓能力,甚至一同報名路跑活動,不僅增加凝聚力,也養成運動紓壓習慣。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直播中LIVE】嗨!出發吧來台東 演唱會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