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前陣子香蕉、鳳梨、火龍果盛產價跌崩盤,讓退休後在花蓮務農的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很有感,張善政以本身的科技專長,向農委會提出利用大數據新技術「掌握全國作物生長面積」、「適時啟動銷售應變機制」等建議,希望農委會未來能更加妥善照顧農民。
▲張善政曾任行政院長、科技部長(圖/資料照)
張善政指出,農委會可善用手上多年來的「作物面積資料」,精確概估作物產量,就能有系統地規劃行銷工作,不必像賭徒一樣不斷與老天對賭;多年來這些紀錄因流於形式化,都是不確實的舊資料,地方政府也不積極做現況調查,因此與現況差異很大,所幸新科技不斷出現,可趁機一口氣更新資料。
張善政說明,作物成長隨著季節隨時都在變動,如果透過以往的通報體系要在不同節氣都精確掌握作物面積,要花費不少功夫也不容易;但若「運用空拍機定期拍攝農地,再發展辨識的技術設法自動識別農作物的種類與成熟度,其實這個瓶頸是有機會解決的」,他有一位在花蓮種西瓜的青農朋友就成功計算西瓜數量,引起不少迴響。
▲張善政在花蓮種的芭蕉。(圖/翻攝張善政臉書)
另外銷售的部分,張善政認為「適時啟動銷售應變機制」也很重要。張善政表示,各地果菜市場都聽候農委會差遣,農委會也隨時可以介入調配並預為掌握,至少能啟動全國80多家農會超市及數個民間大型超市做支援,成為應急的銷售平台。
張善政說明,從經驗來看,何種作物在何時會拉警報都是有規律的,除非天候所致,否則都是可以事先防範且預作準備的,因此「只要隨時留意並適時啓動應變機制,那麼即便無法完全解決問題,也不致於成為大代誌」,而農委會只要每日去做資料的彙整和調撥即可,這部分也有許多大數據新技術即時分析與發揮的空間。
張善政認為台灣的胃納量畢竟有限,農產品盛產造成價跌是必然的,「我真的很期待農委會能夠趁此時機痛定思痛,為農業注入一些新科技觀念,誠實面對陳年的老問題」,最後他語重心長表示「農民是我們國家很辛苦而純樸的一群人,希望政府能給他們適時而適切的照顧!」
▲張善政在花蓮農地的裝扮。(圖/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