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自古已然,就是到今天情況也還是一樣。立委林淑芬調閱全國大專院校「低收入及中低收入」學生佔比,發現頂尖國立大學的弱勢學生比率極低,包括最低的陽明大學、台灣大學、交通大學等;而弱勢族群最多的,都是私立私立技職院校,如高雄和春技術學院、屏東慈惠醫專與高鳳數位學院。窮人孩子難以翻身,似乎已成事實。
如果你一直認為「努力」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門,請你繼續堅持下去;因為,這個觀念正在遭受無情的挑戰。調查發現,學生的家境居然與「上好學校還是壞學校」有直接關係;立法委員林淑芬分析全國163所大專院校101學年度學雜費減免資料發現,陽明大學的低收、中低收學生比率,平均每千人當中只有4人!與最多弱勢學生的和春技術學院整整相差了24倍。
從整體來看,國立大學的弱勢學生比例只有1.1%,非常的低;而私立大學的比率則為1.85%。國立技職院校平均有2.48%的中低、低收入戶,私立技職院校平均3.8%最高。「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情況,在學校就看得到。李家同表示,他在國立大學任教的時候,幾乎沒看過窮小孩;家境好的孩子可以請家教、上補習班,甚至就連畢業後都能因為父母而找到薪資較好的工作。窮孩子家境本來就不富有、又考上私立學校,光打工賺錢都不夠了,怎麼有多餘的錢可以額外學習呢?
其實問題還不只這樣。一個孩子的心靈、生理發展,與家庭息息相關;當父母每天備受生活壓力追趕的時候,難免會忽略孩子的心靈教育、甚至動輒遷怒他們。活在生活壓力底下的孩子,很難像富有的孩子那樣快樂學習、發展;雖然個人智商很重要,但是家境對於一個人的「情商」教育影響不可謂不大。
要解決這些問題、增加階級流動,除了國立大學對弱勢學生的補助、優先工讀等福利外,學生提早進入職場實習、接觸競爭激烈的社會,也有一定的幫助。雖然家庭對孩子的發展絕對有影響,但是最後能不能走出困境,依舊操在學生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