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秋冬天氣變冷,低溫恐讓關節肌肉痛問題更加劇,對此,醫師表示,有不少研究證實,環境溫度與濕度加重關節肌肉痠痛的程度,可能與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交感神經較為興奮等因素有關,建議將濕度調控到60%左右,室內溫度維持在26度,並注意保暖,對減輕身體痠痛都會有幫助。
▲北醫附醫復健醫學部主任康峻宏說,天氣濕冷,使得血管收縮,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等,易讓身體原本就疼痛的部位變得更痠痛。(示意圖/記者楊晴雯攝)
研究顯示,約三分之二關節或慢性疼痛的病患在氣候變化時症狀會加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歸納出「秋冬疼痛Top5」,包括退化性脊椎關節炎、肌肉筋膜痛、纖維肌痛症、風濕性關節炎、肌腱炎等疾病,讓人越冷痛得越厲害。
「秋冬是復健科的旺季。」北醫附醫復健醫學部主任康峻宏表示,很多病患形容自己是氣象台,症狀經常隨季節或氣候改變而波動,尤其當天氣變得又濕又冷,容易導致肌肉緊繃,造成身體筋骨筋膜疼痛,關節炎發作;他進一步解釋,氣溫下降或是氣壓改變,可能使得血管收縮,週邊血液循環較差,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使得體內敏感度變高,如本來就比較疼痛的部位會變得更不舒服、軟組織特性也可能改變,有些動物研究甚至顯示,長期暴露於冷濕狀態,關節軟組織會產生類似發炎反應,疼痛反應加重,原有骨關節、風濕或疼痛症狀也因此惡化。
康峻宏表示,這類疼痛雖然不會要人命,但痛起來卻讓人坐立難安,建議可透過適度保暖、記得隨身攜帶禦寒衣物,如肩頸痠痛者可在天冷時在脖子上加個小圍巾、手部痠痛的人,可以帶條小手帕或戴手套保暖,隔絕濕度與低溫的暴露;以及透過40度溫和熱敷,每次約10到15分鐘、水療、泡溫泉及正確運動等方式,尤其冬天運動可讓身體熱起來,正確的運動不僅改善疼痛,也有助於睡眠、情緒等問題。另外,他也提到,從改善居家環境著手,「可運用除濕機把室內濕度調控到60%左右,以及使用電暖器將室內溫度維持在26度」,皆能有助緩解身體痠痛的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