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反覆頭痛竟是腦瘤 醫靠零傷口手術摘瘤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一名72歲的王爺爺因反覆頭痛就醫,經檢查發現,其腦下垂體腫瘤復發已長到3公分大,需手術切除。最後透過「鼻內視鏡」技術與「電磁立體定位導航系統」成功經鼻孔切除顱底腦下垂體腫瘤,王爺爺顏面不僅沒有任何傷口,隔天就能下床,更在術後2天就康復出院。

醫師蘇旺裕提醒,鼻內視鏡手術雖已相當成熟,且能應用於治療多種疾病,但病人仍需經醫師仔細評估與密切配合,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蘇旺裕表示,王爺爺在4年前曾因視線不清到眼科就診,眼科醫師發現他雙眼外側偏盲,判斷為腦瘤作祟,於是轉介給神經外科醫師,用顯微鏡手術將3公分大的腦下垂體腫瘤摘除後,他住院半個月平安出院。但前陣子王爺爺又因反覆頭痛經神經外科醫師徐賢達檢查發現是腦瘤復發。這次手術與徐賢達合作,以鼻導航零傷口的手術除掉腦瘤。

蘇旺裕指出,鼻內視鏡的發展至今剛好滿40年歷史,但是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無論是解析度、光源明亮度、器材便利程度都較過去精細,早已成為處理鼻部疾病與鼻竇炎不可或缺的工具。近十年來,隨著鼻導航儀器與手術的發展,讓鼻內視鏡的微創應用更為廣泛,無論是鼻内腫瘤的切除、眼眶病變與顱底腫瘤的治療或是文中案例的腦下垂體腫瘤都是鼻內視鏡的延伸創新適用範圍。

以腦下垂體腫瘤切除為例,正常腦下垂體是位於腦部蝶鞍,直徑不超過1公分的微小腺體,為人體荷爾蒙分泌之主宰。雖然腦下垂體腫瘤發生率約17%(大約每6位就有一位腦下垂體有腫瘤),但並非每個人都會出現症狀;通常好發在20-40歲且多為良性,有「功能性」與「非功能性」之分。功能性腫瘤會分泌荷爾蒙激素,影響血中荷爾蒙濃度與生理情況,導致如:生理期異常、乳汁異常分泌、男性女乳症、末端肢體肥大、庫欣氏症候群…等各種症狀,通常可透過藥物治療予以控制;非功能性腫瘤若大於1公分時常會壓迫周圍組織,使患者出現頭痛、偏盲、複視等視覺障礙情形,往往需要予以手術切除。

腦下垂體腫瘤的切除方法從傳統的「開顱手術」逐漸演進到經上顎骨的「微創手術」及經鼻腔的「顯微鏡手術」。從十年前起醫療發展進步到用鼻內視鏡直接從穿過鼻腔、打開鼻竇、深入頭顱底部將病灶切除。

蘇旺裕說明,視神經、內頸動脈緊鄰腦下垂體,術中若有不慎,很可能會造成嚴重併發症。但從解剖構造來看,鼻腔離腦下垂體僅有不到10公分的距離,用只有0.4公分寬的內視鏡從鼻腔進入,將部分鼻竇打開,切除顱底骨頭後,便能深入病灶區。此時再透過各種角度與110度廣角鏡的放大視野聚焦、錄影,並以「電磁立體定位導航系統」即時監測腦部組織與手術器械的相對位置,醫師在手術中就能避免傷及重要結構,將腫瘤切除。

蘇旺裕表示,今年最新研究指出「透過以鼻內視鏡與電磁導航儀可提升52%的腫瘤摘除率;而出血、傷及視神經等併發症則可降低2成」。在熟悉鼻腔構造與鼻內視鏡手術的耳鼻喉科醫師協助合作下,神經外科醫師在腫瘤摘除的過程中將能更順利,腫瘤被徹底根除,就更減少復發可能性。此外,過往腦部手術後,需另外取身體脂肪或肌肉筋膜填補顱底切口,以防腦脊髓液流出;但若是用鼻內視鏡經鼻孔切除腦下垂體腫瘤,耳鼻喉科醫師則可直接取用鼻腔黏膜填補,跨科醫師的合作不僅大幅提升了手術成功率與安全性,還可減輕併發症、加快病患復原速度。

蘇旺裕提醒,鼻內視鏡手術雖已相當成熟,且能應用於治療多種疾病,但病人仍需經醫師仔細評估與密切配合,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將併發症、復發率降到最低。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直播中LIVE】台灣英雄要回來了! 東京飯店直擊 球迷迎接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