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由於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而作為自我檢視的排便指標,又因為現代人容易將排便問題,例如:便意不斷或排便出血…等,歸咎於工作繁忙壓力大、長期外食或痔瘡引起,而讓人忽略大腸癌的可能性,錯過早期治療的黃金期。大半患者確診時已經是腸癌晚期,影響治療的效果。
▲35歲以上民眾應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與診斷。(圖/資料照)
現年60歲的余先生一年來常有大便排不乾淨且便意不斷的感覺,推測是工作壓力引起的腸躁症,便不予理會,即使開始出現血便症狀時仍誤以為是痔瘡,自行上藥局購買藥膏塗抹,直到血便症狀持續一個月,才覺得異常並在家人強烈要求下求診,診斷結果竟是大腸癌,經過手術後目前已恢復良好。
47歲蕭先生有下腹部痛3個月,整日「便意」不停,甚至有大便失禁、水便最近發現有血便求診,大腸鏡檢查發現距肛門十公分處有大腸癌;37歲吳先生有細小條大便併有腹痛、血便兩個月的情況,大腸鏡檢查診斷為大腸癌(距肛門80公分處環狀不整腫瘤);43歲初小姐近一年來也有血便現象,且伴隨心窩不適、打嗝3年的情況,透過大腸鏡檢查發現距肛門40公分處有環狀狹窄的大腸癌。
由於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而作為自我檢視的排便指標,又因為現代人容易將排便問題,例如:便意不斷或排便出血…等,歸咎於工作繁忙壓力大、長期外食或痔瘡引起,而讓人忽略大腸癌的可能性,錯過早期治療的黃金期。大半患者確診時已經是腸癌晚期,影響治療的效果。
輝雄診所院長劉輝雄醫師提醒國人藉由定期大腸癌的篩檢(包括大便潛血反應及大腸內視鏡)及改正自己不對的生活習慣,就能不使自己死於大腸癌。定期的大腸鏡篩檢是對抗大腸癌最有效的方法,現在的大腸鏡檢查可以做到無痛檢查,更重要的是檢查前清腸的工作必須徹底,方能發現大腸內的病變(包括瘜肉、癌症甚至最早期的大腸癌)。
劉輝雄醫師提醒,若腹瀉及便秘交替發生、大便帶血或解不乾淨、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或有腹脹、腹痛、噁心及嘔吐感等,都應提高警覺,可能已進入大腸癌。
不乾淨的大腸,容易造成誤診、漏看甚至讓受檢者誤判自己已做過大腸鏡檢查;其實是「不完整」的檢查,往往會造成延誤治療的時機。劉輝雄醫師呼籲國人自己提高警覺,接受乾淨的清腸法,將大腸準備得徹底乾淨,足以看到2~3毫米的瘜肉並進行大腸鏡檢查。
提早就醫,配上完整、乾淨徹底的大腸鏡檢查(不只可早期診斷癌症,更能當場切除大腸瘜肉及早期癌,根除癌症長保健康)。並配合正確的生活習慣,一定可以『不使國人死於大腸癌』。
劉輝雄醫師補充,大腸癌病患約有10%的比例是和遺傳、基因的因素有關,其餘約90%的比例和不好的生活習慣:常吃太油、太鹹、太甜、高脂肪飲食、不吃蔬果、肥胖(三高)、不運動、菸、酒等因素相關。
他呼籲上班族們應注意自己的作息狀態,不可熬夜、不吃宵夜,少吃油炸(改以水煮烹調食物)、多吃蔬果並運動以保持腸胃道健康。另外,35歲以上民眾也應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與診斷,早期發現癌症的異變並進行治療才可保一個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