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63年的國立歷史博物館首次大整修,史博館長廖新田今天表示,工程預計2021年3月完工,未來除了內部整修、在左側廣場開挖地下室,也會把圍牆打掉,打造無牆博物館。
▲成立63年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打造無牆博物館,9日舉行修復及再利用第一期工程開工典禮,文化部次長李連權(右3)、史博館長廖新田(右)等都出席典禮。(圖/中央社)
國立歷史博物館今天舉行修復及再利用第一期工程開工典禮,由曾泊銘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監造,工程預計2021年3月完工,文化部次長李連權、廖新田、建築師曾泊銘、參與設計的嶼山工房創辦人林聖峰等都出席開工典禮。
李連權表示,史博館是台灣第一個國立博物館,成立63年首次大整修,要把鐵欄杆、圍牆拆掉,除了象徵空間解嚴,未來也要把台博館、楊英風美術館、工藝中心,史博館、郵政博物館、植物園串連,形成首都博物館廊帶。
廖新田表示,整治工程包括內裝整修、老舊管線撤換,外觀會以文資方式繼續保存,綠瓦紅牆不變,而左側前廣場會開挖地下室,把原有地下室空間再擴大,作為教育、圖書館、國際會議功能。另外為了增加典藏空間,在中和將新建7層樓建物作為庫房,工程與史博館整修同步進行。
廖新田說,未來史博館把圍牆拆除,打造無牆博物館,也透過這次的空間革命,讓博物館與鄰近的學校、居民、社區更為接近。
廖新田指出,未來捷運植物園站設立後,更方便民眾到訪,同時史博館也會協助設計捷運站入口意象,展現過往南海學園風華。
廖新田強調,史博館整修期間,「修館不休館,服務不打烊」,民眾近期仍可在各地看得到史博館的文物,包括故宮「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郵政博物館「錢世金生-鈔幣暨郵票特展」,高雄機場、桃園機場、松山機場等,都可看得到史博館的策展與典藏文物。
廖新田認為,歷史博物館不是一個建築,而是一個概念,「它是台灣戰後30年的文化櫥窗,是台灣歷史記憶的鏡子、窗子,也是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