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腹瀉、便秘...到底是腸躁症OR腸胃炎?醫授1招速解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近日常受便祕、腹痛、腹瀉等問題所苦嗎?這些症狀可能是「大腸激躁症」警訊,但有些人會誤以為得了腸胃炎,2者症狀相似該怎麼判別?醫師表示,大腸激躁症、腸胃炎都會出現腹痛、腹瀉,不過「發生的時間長度不同」,前者是「長期」的;後者則是「短期」,甚至伴隨嘔吐和發燒。

生理期,經痛,肚子痛,月經,MC,女性,腹痛▲(圖/李鴻典攝)

▲腸躁症出現便秘、腹瀉等症狀,是較長期的,發生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示意圖/李鴻典攝)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副主任陳醒荷表示,目前腸躁症診斷標準有3大症狀,「腹痛、脹氣與排便有關,排便後會暫時紓解」、「排便次數改變,如便秘或腹瀉」「大便形態改變(硬塊、稀軟便或水便)」,發生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最近3個月每週至少超過1天有上述3種症狀的其中2種,即可診斷為腸躁症問題。

另外,「排便的情況改變(需要用力解、有急迫感或覺得解不乾淨)」、「糞便帶有黏液,或是解出黏液狀的糞便」,此2種方法也可以加強診斷是否為腸躁症。

何謂腸胃炎?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曾屏輝說,腸胃炎指胃、大腸、小腸等器官發炎,通常分為病毒性、細菌性及原蟲感染,症狀大多都是急性的,建議要減少刺激性飲食;而腸躁症則是較長期的症狀。

台大醫院2012發表於糖尿病照護期刊的研究結果,針對7770位接受健康檢查的一般民眾進行調查,在過去3個月內出現腹痛、腹瀉、便秘等腸胃道不適症狀的比例約為18.3%。

曾屏輝指出,腸躁症成因一般認為與壓力、情緒問題、睡眠不正常、腸道菌叢異常、腸道發炎或感染、飲食習慣不佳等有關,導致胃腸動力異常(腸傳送時間改變高幅收縮波或無效收縮)、內臟感覺異常(腸道敏感性增高),患者長期反覆或交替出現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症狀。

目前臨床上並無確切根治大腸激躁症的治療方式,曾屏輝建議透過以下幾個方法來緩解腸躁症症狀,包括    藥物治療(止瀉止痛、抗痙攣、精神科藥物)、紓解壓力(心理治療、規律運動)、「低腹敏三階段飲食」(Low FODMAP diet)。

曾屏輝說明,在台灣常見的低腹敏全穀蔬果有白米、糙米及其製品,火龍果、百香果、奇異果、草莓,紅蘿蔔、菠菜、茄子等。他強調,低腹敏飲食並非只是避免攝取特定食物,而是必須在醫師、營養師建議之下分三階段進行,以找出患者對個別食物腹敏狀況,提出相應之飲食建議:另外也提醒,採取低腹敏飲食,可能會減少蔬果雜糧類的攝取,長期使用可能會造成營養失衡,故不建議長期使用,一般健康人在無腸道症狀時也不建議採取低腹敏飲食,而特殊對象如:幼兒、老人、飲食不正常者也不適用。

陳醒荷說,根據國際期刊《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指出,台灣腸躁症患者與無腸躁症者相比:發生睡眠障礙的情況高出2倍(腸躁症患者睡眠障礙41.4%、無腸躁症者22.7%)、腸胃問題自工作或學校缺席的比例較高。罹患腸躁症的患者比沒有罹患腸躁症的人更常諮詢醫師。

董氏基金會整理2013-2018年針對4262位民眾的調查結果,分析民眾是否有三種腸胃道問題困擾(常感到腸胃不適(如腹脹、腹痛)、常腹瀉、常便秘),結果發現,在各項腸胃道問題有困擾者,其蔬菜與水果攝取均較無困擾者少。

依據衛生福利部107年公告每日飲食指南,以成人每日攝取2000大卡熱量而言,每日應攝取至少4份蔬菜、3份水果,但根據最新營養健康變遷調查結果,19至44歲成人每日僅攝取2.2至2.3份蔬菜、1至1.1份水果,尤其是水果,攝取僅達到建議攝取量1/3。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